1.二十四节气主要反映什么地区的气候
2.河南小麦什么时候收割
3.是什么原因造成今年的雨水偏多?目前的洪灾区域集中在哪里?
二十四节气主要反映什么地区的气候
二十四节气主要反映的是我国中原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农事概况。
由于历史上我国的主要政治、经济、文化、农业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中原地区,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中原又称中土、中州、华夏,是指洛阳至开封一带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广义上包括今河南省全部、山西省东南部、河北省南部、山东省西南部、安徽省北部、江苏省西北部等区域。狭义上指今天的河南省。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在我国传统农耕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其背后蕴含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二十四节气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
二十四节气对人们的生活、文化等仍有实用价值。比如从中医养生来看,秋季起于立秋节气,紧邻大暑,又热又湿;秋季结束于霜降,已近立冬,气候又干又冷。秋初和秋末虽然同在一个季节,但气候却完全相反,医生遇到的季节病和中医养生需要预防的病也截然不同。
二十四节气是历法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一岁四时,春夏秋冬各三个月,每月两个节气,每个节气均有其独特的含义。廿四节气准确的反映了自然节律变化,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指导农耕生产的时节体系,更是包含有丰富民俗事象的民俗系统。廿四节气蕴含着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十四节气是历法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一岁四时,春夏秋冬各三个月,每月两个节气,每个节气均有其独特的含义。廿四节气准确的反映了自然节律变化,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指导农耕生产的时节体系,更是包含有丰富民俗事象的民俗系统。廿四节气蕴含着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十四节气是历法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一岁四时,春夏秋冬各三个月,每月两个节气,每个节气均有其独特的含义。廿四节气准确的反映了自然节律变化,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指导农耕生产的时节体系,更是包含有丰富民俗事象的民俗系统。廿四节气蕴含着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它是上古先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中时候、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每个节气都表示着时候、气候、物候,这“三候”的不同变化。二十四节气,表达了人与自然宇宙之间独特的时间观念,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它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它是上古先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中时候、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每个节气都表示着时候、气候、物候,这“三候”的不同变化。二十四节气,表达了人与自然宇宙之间独特的时间观念,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它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早在东周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劳动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
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是依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制定,即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1等份,每1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精华。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在国际气象界,它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它将太阳运行在黄道(圆)上位置划分出来的24段时间的总称,每段15度,约长15天。
各个节气的名称依次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这八个节气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后来到了《淮南子》一书的时候,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这是中国历史上关于二十四节气的最早的记录。二十四节气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
河南小麦什么时候收割
河南地区一般是在6月由南向北步入小麦的收获时节。
一天当中小麦收割最佳时期:
一般一天最好的时间是:9:00-11:00;16:00-18:00
小麦成熟的标志小麦成熟程度是决定小麦是否可以收获的主要依据。从小麦籽粒成熟可以分为乳熟期、蜡熟期和完熟期三个阶段。在腊熟末期,小麦籽粒中干物质积累达到高峰,品质好,产量最高,生理也完全成熟,是人工收获的最佳季节。
小麦蜡熟期观察籽粒:一般呈深浅不同的橘**,用小刀切后见横切面呈蜡质状稍硬,仅腹沟处稍软,腹沟附近空腹已消失,籽粒背部仍能挤压出轻微指甲印。
小麦的成熟期是不一样的。一般的南方的早一些,北方的晚一些。而且是越往北越晚。一般在6月1号到10号,北边的就更晚一些。
参考资料:
是什么原因造成今年的雨水偏多?目前的洪灾区域集中在哪里?
今年雨水好像特别多,不仅早早地就有城市加入“看海”队列,“白娘子麦子地里找许仙”、“洗衣服从来晾不干”也成为了怎么也不下档的大片。南方的小伙伴们感触尤其深,因为南方入汛以来的暴雨一直是按“轮”来数的,今天开始将达到“十七轮”!堪称“我伙呆”!南方小伙伴应该能hold住这样的场面吧?
今年雨水这样多的原因:厄尔尼诺+副热带高压。
厄尔尼诺刚刚在5月落下大幕,而它对副热带高压和我国汛期的影响可谓深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影响我国汛期雨带分布的主要推手。正常情况下,4、5月位置偏南,我国雨带位于华南一带,这就是华南前汛期;6、7月加强北上,雨带推到长江中下游一带,这就是梅雨;8月继续加强北上,就到华北、东北,这就是北方的雨季;到了9月,副高回撤,降雨任务就完成啦!
正常年份我国汛期雨带与副高位置移动示意图
不过今年是不正常的情况。厄尔尼诺容易让副高加强、西伸,促使大量的水汽从海上输入我国,与南下的冷空气相遇,产生大范围的强降雨,有时又会使副高容易稳定在某一区域,雨带走不动,降水一集中,洪涝就发生了。悲催的是,这种影响还具有滞后性,虽然厄尔尼诺春天就走,但这个降雨的尾巴会拖到夏天,让我国不得不直面洪涝的冲击。
讲真,今年的雨水就是这样多,看着数据心里也是直打哆嗦。主汛期刚刚开拔,已经有哪些地区身受重创?今年的粮食安全有没有受到瓢泼大雨的威胁?这个夏天的雨水还能不能给人一个喘息之机?这都是待解决的问题。
几乎整个长江流域都受到洪灾的影响,湖北中东部、安徽中南部、江苏中南部以及湖南中北部、江西北部、贵州东南部、广西北部和南部等地已出现100~300毫米强降雨,其中,湖北东部、安徽南部沿江的部分地区超过400毫米,局部超过500毫米。上述部分地区今天仍将有强降雨,需关注持续强降雨导致的洪涝、滑坡等灾害。
预计5日08时至6日08时,安徽中部、江苏中部、湖北东部、湖南北部、广西北部和南部、四川盆地西部和川西高原南部、云南北部和东南部、海南岛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大雨或暴雨,其中,湖北东南部、广西南部沿海、四川盆地西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大暴雨(100~200毫米);上述地区伴有短时强降水和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最大小时雨强60~80毫米。
暴雨来袭 出行千万要牢记!!
行人——
1、暴雨来临前,选择地势较高位置避雨
2、若路面水浸时,站立在安全处,切勿贸然涉水
3、.暴雨伴随雷电时,手机关机并扔掉带金属雨伞
4、不要倚靠路灯杆信号杆,避免与含金属物体接触导致触电
5、留意周围是否有电线
6、注意墙体结构,远离不牢固围墙
车辆涉水——
1、切勿盲目驶入未知深度的积水中
2、切勿驶入急流中,即使水深不足半米
3、如已驶入积水,应先尝试车门是否能够打开,再打开车窗,准备逃离
4、车在水中熄火应立即离开车辆,向高处转移,切勿留守车内,更不应重新打火
5、车门锁死时,第一时间选择破窗逃离
6、无破窗工具时可使用头枕破窗
水火无情,盼百姓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