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气的特点是什么?
2.为什么冬至后太阳向北移动,天气反而越来越冷?
3.现在地球的天气怎么跟以前的天气变化那么大呢?
4.太阳穿过厚厚的大气层才照射到地球表面,那天气是在哪里形成的?
天气的特点是什么?
1、 天气现象主要源于不同地方的温度差异。
从大的尺度来看,接近赤道的地区单位面积接收到的太阳能总的来说比其他地区大。从较小的尺度来看,不同的下边界(如地面和海洋)由于不同的物理性质,吸收太阳能的效率也不同。
2、 温度差异会导致气压差异。
若某个表面的温度较高,表面上的空气就会被加热并膨胀上升,表面处的气压就会降低,周围的空气会来补充,于是空气运动产生风。另外科里奥利力会影响气流的运动方向。许多复杂的天气现象都源于这样一个简单的系统,好比海陆风。
3、 天气密度(温度和湿度)是由一个地方和另一个之间的差异。
这些差异可能是由于从热带太阳的角度在任何特定地点,由不同纬度。极地和热带空气之间的强烈的温度反差引起的喷流。
在天气系统中纬度地区,如温带气旋,造成喷流流的不稳定性。由于地球的轴是相对于它的轨道平面倾斜,阳光是在一年中不同时期的不同角度的。在地球表面的温度范围40°C(100°F至-40°F)的一次。几千年来,地球轨道上的变化影响地球接收的太阳能量和分布,并影响长期气候和全球气候变化。
4、 表面温度反过来的差异造成的压力差。
天气预报是科学和应用技术,预测国家未来某个时间和位置的大气。天气是一个混沌系统,系统内部分微小的变化,可以影响整体。贯穿人类历史,人类有时试图控制天气,有证据表明,人类活动(如农业和工业)在不经意间改变天气模式。
5、 研究其他行星上的天气有助于了解地球上的天气。
太阳系著名的地标-木星的大红斑,是一种反气旋风暴,已知有至少有300年的历史。然而,天气并不限于行星。
广义的天气可以包含整个星系空间中气体(气态及离子态的元素)的变化,恒星的日冕不断的喷发,在整个太阳系创造一个本质上非常稀薄的气层。可以说,太阳风这种太阳大规模喷出的运动,也是一种太阳系内的天气。
预报
使用预报模式预测未来的天气。人力仍然被需要用来挑选最可能优秀的预报模式来做预报,需要考虑模式识别技巧、遥相关、模式效能以及模式偏差。
大气的混沌本质、求解描述大气的方程组所需的大量的计算、在测量初始情况时所带来的误差、以及对大气过程的仍不完整的理解,种种这些因素使得预报的越早以及预报的时间(预报范围)越长则预报结果越差。集合预报的使用可以帮助我们减小误差和挑选出最可能的结果。
天气预报有各种各样的终端用户。天气警报被用于保护生命和财产,是重要的预报。基于气温和降水的预报对农业很重要,因而也受到股票和期货市场里那些大宗商品交易者的重视。公共事业公司也依靠气温预报来估计未来的需求。
为什么冬至后太阳向北移动,天气反而越来越冷?
“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不同于其他节日,冬至是一个兼具了人文和自然双重内涵的节气。首先,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冬至,是我国民间流传已久的传统佳节,这也大多数人对它的认识。其次,从天文角度来说,冬至是太阳在这一天运行到了冬至点(黄经270°)的时候。那么,为什么冬至后太阳向北移动,天气反而变得越来越冷?
冬至后的地球逐渐接近近日点
众所周知,地球围绕太阳进行运转的无形轨道,其实并不是一个正圆形,而是一个近似正圆的椭圆形。其特殊的轨道特征产生了两个特殊的点,它们分别是地球与太阳位置最近的近日点,以及地球和太阳位置最远的远日点。而冬至之后,地球的实际运行位置便是和近日点越来越近。
地球会在每年一月初的时候经过近日点,此时地球和其母恒星太阳之间的距离小与1个天文单位,大约为1.46亿公里;而每年的7月初,则是地球经过远日点的时间,地球和太阳的距离又会比一个天文单位长一点,大约是1.52亿公里的样子。
为什么距离近了天气却冷了?
放眼整个太阳系,围绕太阳进行公转的星球并不是只有地球,每个星球的偏心率又存在较大差异。事实上,只有那些绕太阳公转、且具有较高偏心率的星球,才可能因为行星移动到了近日点后给星球上的温度带来较大影响。而地球运转轨道的离心率太小,并且,位于近日点的地球还会以比平时更快的速度进行移动。
其次,我们可以直接将地球位于近日点和远日点之间的距离进行比较,前者1.46亿公里的距离和后者1.52亿公里的距离,大约只相差了0.06亿公里。将这个差值放在地日的平均距离来看,这样微小的距离差异,当然不会让地球接收到的太阳热量因此而发生太大的变化。
之所以北半球会从夏至开始变得天气炎热,是因为地球赤道平面和轨道平面间23.5度的夹角,直射北回归线的太阳让北半球拥有了更多热量倾斜。当地球位于近日点的时候,地球的北半球是冬季、南半球是夏季;当地球位于远日点的时候,地球的北半球是夏季,南半球是冬季。
简而言之,地球上的温度高低,并不会因为地球靠近近日点而变得温暖,也不会因为地球接近远日点而变得更加寒冷。因为,地球上的一年四季,跟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值并没有什么直接关系,而是始于地轴本身的倾斜。
地日距离影响两个半球冬季的长度
就像刚刚说到的那样,地球上四季的形成,始于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轴是倾斜的,我们经历的冬天,也没有因为地球靠近近日点而变得温暖。但是,由于地球存在着每年一月都会运行到近日点这一现象,从而导致了南半球的冬季会比北半球的冬季少出5天的时间。
偏离恒星的另一个地球半球只能接收到较少的阳光,而这两个半球的位置互换周期大约是6个月左右的时间。因此,地球的两个半球存在着明显的季节差异性,当指向太阳的半球正值夏季的时候,那么另一个稍微偏离太阳的半球便正是寒冬时节。北半球的冬至,代表的是太阳在天空中位置的最低点、一年中时间最短的一天,以及冬季的开始。
开普勒运动定律表示,绕行物体总是会在相等的时间里扫除同等大小的区域。换而言之,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变化,会导致地球的运行速度也随之而改变。位于近日点时的地球运行速度(北半球冬至和春分之间的时间)会比位于远日点的时候(南半球冬至和春分之间的时间)速度略快一些。而这两个半球在该段时间的差异,则大约为5天左右。
关于地球和太阳之间的位置关系
太阳是整个太阳系中当之无愧的核心天体,不管是大家熟悉的八大行星,还是其他小行星和彗星这样的星体,它们都会从不同的距离尺度上围绕太阳进行公转。在围绕公转的所有星体里面,其中与太阳距离位置最近的运行轨道,当属水星大约4700万公里的椭圆轨道。
而距离最远的奥尔特云中的物体,则大约与太阳相距15万亿公里左右。那么,我们的地球和太阳之间到底有多远?我们可以将地球和奥尔特云进行比较。事实上,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行轨道大约是1495870公里,这比奥尔特云近了大约10万倍左右。而天文领域中常用到的天文单位,其实指的就是地球和太阳之间的平均距离值。
当我们的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运动的时候,其经过的每一个点在同一个平面上形成了封闭曲线。也就是大家现在所了解到的,一个近似正圆的椭圆形状公转轨道,而太阳的位置就在这个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并且,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位置,其实并不是太阳的中心处,而是地球和太阳之间的公共质量中心。
为什么很多人都对此并不了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太阳相比太过渺小,前者质量仅为后者的三十三万分之一左右。与此同时,地球和太阳之间的公共质量中心,与很多人以为的太阳中心也只相距450千米的样子。与太阳本身70万千米左右的半径相比,这个微小的距离差简直不值一提。这便是为什么,即使很多人将地球的公转活动视为地球围绕太阳中心运行,也没有跟实际情况相差太远的根本原因。
简单总结一下:
1.即便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会从冬至之后开始变得越来越近,但这并不会让正值冬季的人们感受到温度的上升。
2.虽然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不会带来太大的温度变化,但由于地球会在靠近太阳和远离太阳时以不同的速度进行移动,从而导致了北半球的冬季比南半球多出5天左右。
3.地球的椭圆公转轨道上,之所以会形成近日点(地球靠近太阳)和远日点(地球远离太阳),本质上是因为地球的运转轨道是椭圆形,且拥有较小的轨道偏心率。
现在地球的天气怎么跟以前的天气变化那么大呢?
全球变暖的原因很多,概括以后有以下几点:
1.人口剧增因素
近年来人口的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这也严重地危肋着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平衡。这样多的人口,每年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将是一惊人的数字,其结果就将直接导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地增加,这样形成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将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气候变化。
2.大气环境污染因素
目前,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已构成一全球性重大问题,同时也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现在,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已经明确指出了自上个世纪末起地球表面的温度就已经开始上升。
3.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因素
目前,海平面的变化是呈不断地上升趋势,根据有关专家的预测到下个世纪中叶,海平面可能升高50cm。如不取及对措施,将直接导致淡水的破坏和污染等不良后果。另外,陆地活动场所产生的大量有毒性化学废料和固体废物等不断地排入海洋;发生在海水中的重大泄(漏)油等以及由人类活动而引发的沿海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都是导致海水生态环境遭破坏的主要因素。
4.土地遭侵蚀、沙化等破坏因素
5.森林锐减因素
在世界范围内,由于受自然或人为的因素而造成森林面积正在大幅度地锐减。
6.酸雨危害因素
酸雨给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已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酸雨能毁坏森林,酸化湖泊,危及生物等。目前,世界上酸雨多集中在欧洲和北美洲,多数酸雨发生在发达国家,一些发展中国家,酸雨也在迅速发生、发展。
7.物种加速绝灭因素
地球上的生物是人类的一项宝贵,而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是目前地球上的生物物种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
8.水污染因素
据全球环境监测系统水质监测项目表明,全球大约有10%的监测河水受到污染,本世纪以来,人类的用水量正在急剧地增加,同时水污染规模也正在不断地扩大,这就形成了新鲜淡水的供与需的一对矛盾。由此可见,水污染的处理将是非常地迫切和重要。
9.有毒废料污染因素
不断增长的有毒化学品不仅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严重的威胁,而且对地球表面的生态环境也将带来危害。全球升温的后果
据新华社电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近期警告说,全球气候升温将致全球农业减产,或许在下个世纪出现食品匮乏的局面。研究人员在分析联合国和美国国立科学院发布的信息以及世界稻米市场趋势后得出了这一看法。
世界观察研究认为,全球气候升温和地下水水位下降将成为全球粮食供应紧张的直接诱因,全球稻米价格上涨趋势体现了这一点。
全球升温还会造成海平面升高,沿海地区会被淹没,以前所说的大西洲就是这样被淹没的。
美国发布的统计数字显示,即使是在去年全球粮食大丰收、小麦和玉米价格下降的情况下,稻米价格依然上涨了30%,达到每吨260美元。
美国国立科学院去年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水稻生长季节气温异常上升将使收成减少。另外,全球许多地区出现地下水水位下降、水井枯竭问题,也将对粮食产量构成影响。
太阳穿过厚厚的大气层才照射到地球表面,那天气是在哪里形成的?
通常情况下太阳的短波辐射可以穿过大气层,到达地球表面后,其中一部分会被地球吸收,剩余的一部分会反射回太空。地球的温度变暖,源于地球吸收了太阳的短波辐射,从而温度升高,一种以长波的形式向大气层辐射热量,一种以对流、传导的方式向大气传递热量。
大气层的温度一般随着高度增加而下降,底层大气层温度要高于高层大气层的温度,这样可以将地面层的污染物等向高空处疏散,从而减轻城市空气污染程度。天气是指某一个地区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态。在大气层中发生的各种例如:气温、气压、风、云、雾、雨、雪、雷等空间分布的综合表现被称为“天气现象“。
天气的形成过程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天气随着时间变化的过程状态。天气具有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尺度,在其各种尺度系统中相互交织、作用,构成大范围的天气形势,构成半球或者全球的大气环流。天气形成系统在不断变化、新生、发展和消亡中,形成了不同的相对应的天气现象分布。
各种天气的系统变化有着不同的生消条件和能量来源,其非常的多变复杂,即使同一特征属性的天气系统,气生消条件和能量来源也会有所不同。如温带气旋天气,其天气决定因素主要是由上空涡度平流引起的空气辐散强弱引起的,能量来源则是源于大气斜压性的有效势能。
大的天气系统制约影响着小的天气系统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相对应小的天气系统产生的反应又能够维持并加强大的天气系统。天气系统的生消条件、能量来源以及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天气学的主要研究内容范围。
地球上有着不同的气候,其天气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地球上有空气和水的缘故。地球上春、夏、秋、冬四季的天气在不同地区都有着不同的现象。在大气层中,冷空气比较重,重的空气下沉,就形成了高压区,这往往就是春季的气候,暖空气比较轻,轻空气的上升,就形成了低压区,这种常是多云或者风雨天气气候。空气总是从高压流向低压区,空气如果从一个地方流向另一个地方,便会产生风,其冷气、热气、干燥或者湿润的空气流动都会影响着不同的天气,例如空气中的湿气就是,我们常见的水蒸气,这种水气有时会形成雨、雨夹雪、雪雾等或者各种云层。
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天气预报,就是根据研究大气的变化规律从而做的天气预测。天气预报氛围短期(2~3天)、中期(4~9天)、长期(10~15天)三种类型的预测,中央电视台每天播放的天气预报主要是短期天气预报。根据气象等观测数据以及对大气天气的研究,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着重要的生活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