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黄河的历史人物的资料

2.黄河的资料

3.如何看待所谓的“灵异”?

4.与黄河有关的民间故事 神话传说 历史人物故事

5.淮河如何划分南北?它的源头在哪里?自驾走淮河第一章寻觅淮河源

兰考后天有雨吗_兰考明天还有大雾吗

与黄河有关的民间故事:?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古老的黄河是一匹很难驯服的野马,它任意奔流,好像一个龇牙咧嘴的怪物,日夜怒吼,滔滔不息,吞噬着万顷良田。咬啮着千万重山,黄河两岸的回汉人民只能在山尖、沟底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

那时候,宁夏不是一马平川的塞上平原,而是青山重叠,沟壑纵横,没有一块平坦坦的田地,也没有一块田能灌上黄河水。?

传说,牛首山上住着几户回回和汉人,他们人老几辈在山底挑水,在山头上种地。老老小小忙个不停,却吃不饱,穿不暧,天长日久,谁也?受不了这种折磨。?

有一年,一个七十开外的老回回,名叫尔德,在山上开了一个瓜果园,种了些黄瓜。他每天起早贪黑,到黄河里去挑水浇黄瓜,肩膀压肿了,脚底起皮了,精心地务育着黄瓜,黄长得又嫩又甜。?

这一天尔德老汉累了,躺在菜园门上睡着了。?

他刚睡熟,就梦见天空飘来一朵白云,渐渐地,那白云变成了一个白胡子阿訇,抖动着银色的胡须,对尔德老说:“今天有两场大风,你要注意。中午是一场黄风,能把黄瓜吹蔫;后晌有一场黑风,能使黄瓜蒂落。不管有多大的风,你都不要把黄瓜摘下来。?

尔德老汉惊醒一看,不见了白胡子阿訇,却见北面黄风弥天盖地,霎时刮到牛首山来了。尔德老汉细细瞅着黄瓜,果然一个个蔫了,他心里非常难过,一年的血汗白费了,可一想起白胡子阿訇的话,就没有动。?

到了后晌,一股黑风过,吹得山摇地动,树叶落下一层又一层。尔德老汉一看,黄瓜快要落地,他气得摘掉了一个又蔫又小的黄瓜使劲扔进了黄河。黄河马上断了一条线。像神仙用刀切过一样,清清楚楚地看见了河底,尔德老汉往下猛扑时,河水“哗”地一下又并拢了。老汉又累又饿,坐在河岸上,眨眨眼睛,金花乱舞,晕晕昏昏啥也不知道了。?

这时,尔德老汉又听见那位白胡子阿訇说“这黄瓜就是征服黄河的钥匙,它可以叫黄河断流,也可叫黄河听人的话。可现在黄河叫黄风和黑风这两个伊比利斯折腾苦了。你不能心急,要耐心,要下更大的工夫。明年,你再种一园子黄瓜,黄瓜熟了的时候,你拣最大的一个扔进黄河里。那时,你走进河底洞里,珠宝由你挑,粮种由你拿,还有一把宝剑可以斩龙杀妖,驯服黄河,你指哪里,黄河水就流向哪里。”?

第二年,勤劳的尔德老汉又种了一园子黄瓜,他不怕路远,不惜流汗,从黄河里挑水浇瓜。工夫不负苦心人,最后,园子里结了一个三尺长的黄瓜,长得像一把钥匙。老汉高兴地日夜睡在瓜园里,一直等到瓜熟。?

这一天,天气晴得没一点子云彩。尔德老汉把那三尺长的黄瓜摘下来,念了个“太斯米”,扔进黄河里。这时只听黄河一声咆哮,裂开了一条长缝河底的石头都看得清清楚楚。尔德老汉下到河底,见靠着河岸有个洞,洞里珍珠玛瑙应有尽有。老汉拿了些,刚往出走时,听得一阵暴风狂吼,一时河面上波涛滚滚,一浪高过一浪。尔德老汉拿起宝剑向那黑旋风和黄旋风左右猛劈几十剑。一会儿,黑风和黄风吹出天边去了。?

这时,黄河的断缝渐渐地合严。尔德老汉想起白胡子阿訇的嘱咐,这宝剑可以征服黄河,他心里豁亮了,心想:我要叫黄河填满沟壕,淤平山梁。老汉手持两把宝剑,向黄河猛劈下去,黄河的水马上不流了,好像前面堵了一道长城,只是节节升高,远远地看去真怕人。?

三天以后,南至六盘山,西至贺兰山,到处都是水,只留下几个山尖尖。尔德老汉这才抽出宝剑,叫黄河水向前流去。?

从此以后,山大沟深的宁夏,变成了一马平川,居住在黄河两岸的回汉人民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开渠造田,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神话传说:?

大禹治理黄河时有三件宝,一是河图;二是开山斧;三是避水剑。传说河图是黄河水神河伯授给大禹的。?

古时候,在华阴潼乡有个叫冯夷的人,不安心耕种,一心想成仙。他听说人喝上一百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化为仙体。于是就到处找水仙花。?

大禹治理黄河之前,黄河流到中原,没有固定的河道,到处漫流,经常泛滥成灾。地面上七股八道,沟沟汊汊全是黄河水。冯夷东奔西跑找水仙花,就常渡黄河、跨黄河、过黄河,常和黄河打交道。转眼过了九十九天,再找上一棵水仙花,吮吸一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成仙了。冯夷很得意,又过黄河去一个小村庄找水仙花。这里的水不深,冯夷趟水过河,到了河中间,突然河水涨了。他一慌,脚下打滑,跌倒在黄河中,活活被淹死。?

冯夷死后,一肚子冤屈怨气,咬牙切齿地恨透了黄河,就到玉帝那里去告黄河的状。玉帝听说黄河没人管教,到处横流撒野,危害百姓,也很恼火。他见冯夷已吮吸了九十九天水仙花的汁液,也该成仙了,就问冯夷愿不愿意去当黄河水神,治理黄河。冯夷喜出望外。满口答应。这一来可了却自己成仙的心愿,二来可报被淹死之仇。?

冯夷当了黄河水神,人称河伯。他从来没有挨过治水的事儿,一下子担起治理黄河的大任,束手无策,发了愁。咋办呢?自己道行浅,又没什么法宝仙术,只好又去向玉帝讨教办法。玉帝告诉他,要治理好黄河,先要摸清黄河的水情,画个河图,有黄河的水情河图为依据,治理黄河就省事多啦。?

河伯按着玉帝的指点,一心要画个河图,他先到了自己的老家,想找乡亲们帮帮忙。乡亲们都讨厌他好逸恶劳,没人答理他。他找到村里的后老汉,讲了他治理黄河的大志。后老汉见他如今成了仙,要给百姓们办点好事,就答应帮帮他。从此,河伯和后老汉风里来雨里去,跋山涉水,察看黄河水情。两个人一跑就是好几年,硬是把后老汉累病了。后老汉只有回去,剩下河伯继续沿黄河察看水情。分手时,后老汉再三嘱咐河伯,干事要干到底,不要中途而废,画好图就动手治理黄河,人手不够,他说服乡亲们帮忙。?

查水情,画河图,是个苦差事。等河伯把河图画好,已年老体弱了。河伯看着河图,黄河哪里深,哪里浅;哪里好冲堤,哪里易决口;哪里该挖,哪里该堵;哪里能断水,哪里可排洪,画得一清二楚。只可叹自己没有气力去照图治理黄河了,很伤心。河伯想想,总有一天会有能人来治理黄河的,那时,把河图授给他,也算自己没有白操心。?

河伯从此就在黄河底下安度晚年,再没有露面。不料,黄河连连涨水,屡屡泛滥。百姓们知道玉帝派河伯来治水,却不见他的面,都骂河伯不尽职尽责,不管百姓死活。?

后老汉在病床上天天盼河伯,一晃好些年不见面。他对治理黄河的事不放心,要去找河伯。他儿子叫羿,射箭百发百中。无论后老汉如何讲,羿不让他去找河伯。后老汉不听儿子劝阻,结果遇上黄河决口,被冲走淹死,连尸体都没找到。后羿非常恨河伯,咬着牙说,早晚要把河伯射死。?

后来,到了大禹出来治水的时候,河伯决定把黄河河图授给他。?

这一天,河伯听说大禹带着开山斧、避水剑来到黄河边,他就带着河图从水底出来,寻找大禹。河伯和大禹没见过面,谁也不认谁。河伯走了半天,累得正想歇一歇,看见河对岸走着一个年轻人。这年轻人英武雄伟,想必是大禹,河伯就喊着问起来:“喂,你是谁?”?

对岸的年轻人不是大禹,是后羿。他抬头一看,河对岸一个仙风道骨的老人在喊,就问道:“你是谁?”?

河伯高声说:“我是河伯。你是大禹吗?”?

后羿一听是河伯,顿时怒冲心头,冷笑一声,说:“我就是大禹。”说着张弓搭箭,不问青红皂白,“嗖”地一箭,射中河伯左眼。河伯拔箭捂眼,疼得直流虚汗。心里骂道:“混帐大禹,好不讲道理!”他越想越气,就去撕那幅水情图。正在这时,猛地传来一声大喊:“河伯!不要撕图。”河伯忍痛用右眼一看,对岸一个头戴斗笠的人,拦住了后羿。这个人就是大禹,他知道河伯画了幅黄河河图,正要找河伯求教呢。后羿推开大禹,又要搭箭张弓。大禹死死拽住他,把河伯画图的艰辛讲了,后羿才后悔自己冒失莽撞,射瞎了河伯的左眼。?

后羿随大禹一同趟过河。后羿向河伯承认了过错。河伯知道了后羿是后老汉的儿子,也没多怪罪。大禹对河伯说:“我是大禹,特地来找你求教治理黄河的办法哩。”?

河伯说:“我的心血和治河办法都在这张图上,现在授给你吧。”?

大禹展图一看,图上密密麻麻,圈圈点点,把黄河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的水情画得一清二楚。大禹高兴极啦。他要谢谢河伯,一抬头,河伯跃进黄河早没影了。?

大禹得了黄河水情图,日夜不停,根据图上的指点,终于治住了黄河。?

历史人物:?

夏禹、、郑国、贾让、张戎、王景、司马孚、姜师度、刘晏、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宋用臣、苏辙、都实、周用、万恭、潘季驯、杨一魁、朱之锡、靳辅、陈潢、高斌、郭大昌、栗毓美、林则徐、吴大澄、张曜?

俗语、谚语:?

跳进黄河洗不清、黄河富宁夏,最富是吴忠、黄河尚有澄清日,岂可人无得运时、天下黄河富宁夏、不到黄河心不死,不见棺材泪不流。?

成语:?

砥柱中流、海晏河清、河清海晏、河山带砺、黄河水清、砺山带河、鲤鱼跳龙门、俟河之清、中流砥柱

关于黄河的历史人物的资料

黄河的历史人物——炎黄二帝与尧舜禹的传说

黄河和她的儿女们,是如何从文明初曙走到文明时代的门槛的,要揭开这个谜底,除了依靠考古文物资料外,还要利用古籍记载的许多远古神话传说。炎黄二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便可帮助我们探明黄河及其儿女从文明初曙走到文明时代的某些轨迹。

黄帝和炎帝其实并不是皇帝,而是古书记载中黄河流域远古时代的两个部落首领。黄帝和炎帝都出生于黄河的支流渭河流域,当时已是父系氏族公社时代。传说他们都是“有熊国君”少典氏的后裔,“昔少典娶于有氏,生皇(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这里所说的“生”,并非说黄帝和炎帝是少典氏亲生,而是说他们都是少典氏的后裔。“黄帝以姬水成”,是说他在姬水岸边长大,因而以姬为姓。姬水当即古漆水,发源于今陕西麟游县西部偏北的杜林,在今武功县汇入渭河。姜水为渭河支流歧水下游的一段,即今之清姜河,在陕西宝鸡汇入渭河。这就是说,炎黄两个部落,最初的活动地区都在黄河的支流渭河的上游地区。

传说黄帝原姓公孙,因长于姬水,才改姓姬;曾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因是有熊国君之苗裔,又称有熊氏。他“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伶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后来被推举为部落首领,率部迁徙到陕西北部定居。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了寻找更加平坦、开阔、肥沃的土地,又沿北洛河南下,到达今陕西的大荔、朝邑一带。那里的黄土地给了他们发展农业的便利条件,但不时出现的干旱又困扰着他们,迫使他们去继续寻找理想之所。于是,黄帝又率领族人从大荔、朝邑东渡黄河,顺着中条山和太行山麓进入汾河谷地,再向东北迁移,到达今河北涿鹿附近。那里有由桑干河、洋河冲积而成的适宜农耕的宽阔谷地,附近还有可供的山林,他们觉得环境非常优越,就定居了下来。

就在黄帝率领他的部落东迁的时候,炎帝也率领他的族人开始长途跋涉。炎帝又称赤帝,一说他降生于厉(烈)山即今湖北随州市厉山镇,一说他降生于常羊即今陕西宝鸡神农乡常羊山,“育于姜水,姜姓,以火德王,亦曰烈山氏”。同是为了寻找理想的定居之地,他也率领部落东迁。但走的路线与黄帝不同,他们先是沿渭河东下,到达今河南西南部,再顺黄河东下,到达现在的豫东地区,在那里安顿了下来。

那时候,随着私有财产的出现和氏族制度的瓦解,部落首领逐步掌握了一定的特权。部落之间为了争夺生存空间,为了互争雄长,经常发生战争。一些部落首领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内行刀锯,外用甲兵”,也发动掠夺财富、奴役其他氏族部落的战争。这种战争加剧了社会的分化,给正常的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威胁,但氏族制度调节社会矛盾的习惯法此时又已丧失作用,对此显得无能为力。面对日益增多的战争,具有血缘关系的亲属部落便互相联合起来,结成联盟,进而结成范围更大的联合体。炎、黄两大部落这时也都使用武力征讨四方,扩大自己的势力,从而引发大规模的冲突。双方在阪泉(今河北怀来)进行了三次大战,黄帝指挥属下的熊、罴、貔、貅、、虎六个氏族,与炎帝部落杀得天昏地暗,炎帝部落遭到惨败,只得缴械投降。由于这两个部落有血缘亲属关系,黄帝没有炎帝部落,而是和他们结成部落联盟,黄帝便成了炎黄部落联盟的首领。炎黄部落联盟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日后华夏族的雏形。

后来,定居在山东曲阜地区的九黎首领蚩尤扩展势力范围,又引发了与炎帝部落的战争。九黎即九夷,属于东夷族。传说蚩尤领有9个部落,81个氏族,他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如同妖魔,这可能是出自炎黄子孙对其他部落首领的故意丑化。“蚩尤作冶”,“以金作兵”,制造兵杖、刀、戟、大弩,英勇善战,威震天下。他率领9个部落组成的部落联盟西进豫东,进攻炎帝部落。炎帝部落无法抵挡,节节败退,居地尽失。蚩尤紧追不舍,炎帝向黄帝寻求援助。黄帝于是率部迎击,与蚩尤在涿鹿展开激战。这场战争进行得极其惨烈,据说黄帝与蚩尤九战不胜,蚩尤放出大雾弥漫了三天三夜,黄帝的部落看不清方向,黄帝之“臣”风后受北斗星座的启示发明了指南车,他们才得以冲出大雾。黄帝在困境中还得到玄女的帮助,制作了80面大鼓,用东海神兽夔的皮蒙鼓,用雷兽的骨头作鼓槌,在战斗中擂响,声闻500里。战斗延续了很长时间,最后在冀州进行决战。黄帝派应龙向蚩尤进攻,应龙蓄水,摆下水阵。蚩尤请来风伯雨师,一时风雨大作,冲垮水阵,使黄帝再次陷入了困境。黄帝又请来天女旱魃阻止风雨,使天气突然转晴。蚩尤不知所措,部下惶恐不安,黄帝指挥大军掩杀过去,取得最后的胜利,蚩尤和他请来的风伯雨师都投降了黄帝。黄帝便进入东夷活动的地区,他“驾象车而六蛟龙,毕言(兆火鸟)并辖,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后,腾蛇伏地,凤皇(凰)覆上”,至泰山之顶大会鬼神,并演奏了他亲自作的一支激越悲凉的《清角》乐曲,以纪念涿鹿之战的胜利。蚩尤后来被杀,一部分九黎人加入炎黄部落联盟,融入了华夏族;一部分南下,融入南方的苗蛮之中。

涿鹿战争的胜利,进一步扩大了炎黄部落联盟的势力,发展成规模更大的部落联合体。黄帝的权威大大提高了,集审判权、祭祀权、军事指挥权与生产指挥权于一身。各部落均需听从他的号令,不听从号令的,即出兵进行征伐。他还开山修路,努力打通部落地区的隔绝,增进部落之间的交往。传说黄帝一生“未尝宁居”,在118岁那年出巡河南时死在荆山,人们将他护送回陕北,葬在今陕西黄陵县的桥山之上,这就是前面提到的黄帝陵。

由于黄帝后来被追尊为华夏的祖先,后人便把远古时代的许多创造发明都归功于他和他的“大臣”们,如说黄帝建造屋宇,开凿水井,缝制衣冠,制造舟车,炼石为铜,创制乐律,他的妻子嫘祖发明育蚕,他的“大臣”仓颉创文字,伶伦造律吕,大挠作甲子,等等。同样的原因,由于炎帝也被追尊为华夏的祖先,后人也将一些创造发明的功劳算到他的身上,并称他为神农氏。在先秦的传说中,神农氏和炎帝原本是时代不同的两个人物,神农氏生活的时代要早于炎帝。到战国时,人们将两个人合在一起,称为炎帝神农氏,说“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始尝百草,始有医药”,“又作五弦之瑟,教人日中为市”。这些发明当然也是原始时代人们的集体创造。

尽管炎黄二帝只是传说中的人物,他们的发明创造也都是远古时代黄河儿女智慧的结晶,但是他们作为华夏民族先祖的象征和中华文明奠基者的化身,还是受到后人的无限尊崇与怀念。因此,在黄河流域以及黄河流域之外的中华大地上,一直流传着许多有关炎黄二帝的传说,留下了许多同他们有关的名胜古迹。除了前面提到过的陕西黄陵县的黄帝陵和宝鸡市的炎帝祠、炎帝陵外,比较著名的还有山东曲阜的景灵宫,河南新郑的黄帝故里,济源的王屋山天坛,灵宝荆山的黄帝陵,河北涿鹿的黄帝城、黄帝泉,四川都江堰的黄帝祠、轩皇台,盐亭的嫘轩宫、嫘祖墓,安徽黄山的黄山轩辕峰,湖南岳阳的轩辕台,浙江缙云的仙都鼎湖峰,甘肃平凉的问道宫,湖北宜昌西陵山、嫘祖庙,随州的神农祠,山西高平的神农城、神农井,河南淮阳的神农五谷台,郑州炎黄二帝塑像,湖南炎陵县的炎帝陵,等等。这些源远流长的传说和名胜古迹,对于增强华夏民族的认同感,激发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黄帝以后,黄河流域又先后出现了几位杰出的部落联合体首领,他们就是尧、舜、禹。这时已是龙山文化的晚期,处于氏族制度行将崩溃的时代。传说中尧又称陶唐氏,他的发祥地在今山西汾河流域,现在山西临汾市南的伊村有“帝尧茅茨土阶”碑,尧庙村有尧庙,临汾县有尧陵、神居洞。他的生活非常简朴,古书说他“茅茨不剪,椽不斫,粝粢之食,藜藿之羹,冬日裘,夏日葛衣”,也就是说,他住的是用没有修剪过的茅草芦苇、没有刨光过的椽子盖起来的简陋房子,吃的是粗粮,喝的是野菜汤,冬天披块鹿皮,夏天穿件粗麻衣。但他对百姓却很关心,部落里有人挨饿受冻,他说这是他使他们挨饿受冻的,有人犯罪受了处罚,他说这是他平时没有管教好的缘故,自己出来承担责任。舜又称有虞氏,出生在姚墟(今山西垣曲东北)。传说他在接替尧担任部落联合体首领之前接受尧的考察时,曾在历山(中条山别称)耕田,在雷泽(今山西芮城北),在河边的陶城(今山西永济蒲州镇北)制陶,后来尧把他封在虞地(今山西平陆西南),担任部落联合体首领后,又都蒲坂(今蒲州镇),看来他的活动中心在现在山西的西南部,今天山西运城市安邑镇还有舜帝庙、舜帝陵。舜严于律己,而又宽厚待人。他曾几次遭到继母和同父异母兄弟的陷害,好在他贤惠的妻子巧设智计,才使他化险为夷。但他被推举为首领后,却不计前仇,宽待他的继母和弟弟,使他的一些仇人都受到感动,一心向善。禹的先祖传说住在河套一带,禹的时候迁徙到今河南西部。他以天下为己任,率领百姓治理水患,发展生产,更是受到高度的赞扬。由于尧、舜、禹治理有方,当时的社会获得很大的发展,呈现一片安宁、祥和的太平景象,“天下大和,百姓无事”,他们也因此被后人尊奉为圣贤人物。

黄河的资料

第一个资料 夏禹、郑国、贾让、张戎、王景、司马孚、姜师度、刘晏、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宋用臣、苏辙、都实、周用、万恭、潘季驯、杨一魁、朱之锡、靳辅、陈潢、高斌、郭大昌、栗毓美、林则徐、吴大澄、张曜

第二个资料

一、世界第五长河

黄河,世界第五长河,一条5464公里长的大河,在中国北方 蜿蜒流动。从高空俯瞰,它恰似一个巨大的"几"字,又隐隐就是我 们民族那独一无二的图腾。

二、黄河的表征

它不仅仅是一条大河。黄河,黄土地,皇帝,黄皮肤,这一切**表征,把这条流经中华心脏地区的浊流升华为圣河。《汉书.沟洫 志》就把黄河尊为百川之首:"中国川源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河 为宗。"

三、黄土风成说

在久远的地质年代,在亚洲内陆的沙漠戈壁,遍地砂石在骤冷骤 热的严酷环境中被支解粉碎,直至形成粉末。内陆盛行的西北气流, 经年累月地把它们吹向东方,粗砂落于蒙古高原,最细腻的粉末随风 飘落到今天甘肃、陕西、山西、青海、宁夏、河南6省。千百万年的 搬运堆积,终于形成了一个北起长城,南至秦岭,西抵日月山,东达 太行山的黄土高原。

四、深厚广阔的黄土层

这是一片无与伦比的黄土,它的面积广达41万平方公里,黄土 覆盖厚度一般在100米以上。而陇东、陕西、晋西等地,黄土深达 100到200米,兰州地区更厚达300米以上。

五、六千年前的伊甸园

植物学家们研究发现,虽然黄土高原的降水不如南方丰沛,但养 分的淋溶损失也较少,非常适合杨树、桦树、栎树、油松、云杉和酸 枣、黄荆条等生长。那时繁茂的植被,涵养着一个温暖多雨的伊甸园。 今天山西、陕西、甘肃、宁夏等省份,分布着大片原始森林。地处中 原的河南省简称为"豫",显示在仓颉造字的时代,它仍是大象出没 之地。

六、历史兴盛的基础

地质学家们发现,黄土具备优良的解理性,适合开掘窑洞居住; 农学家们发现,黄土中各种矿物营养物质丰富,具有较高的天然肥力。 先民们渐渐在这片黄土地上开凿窑洞居住,种植五谷为生。5000 多年前,皇帝、炎帝的部落兴盛起来,华夏先祖的足迹踏遍了黄土地。 随后的日子里,中国第一个王朝夏兴盛于此,立国800年的周朝源 起于此,而横扫,一统天下的秦帝国也勃兴于此。

七、远古时代文明的启蒙

在160多万年前的山西芮城西候度人类活动遗址中,人们找到 了被火烧过的动物化石和鹿角化石,在100万年前的山西蓝田人类遗址中,人们找到了多处碳末堆积。

从那以后,蓝田人、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都在黄河的臂湾里繁衍生息。直到6000年前,黄土地上出现了以半坡文明为代表 的母系氏族文化。

我们的祖先,就在这样一片绿野间集,度过了华夏文明 的金色童年。

八、历史记述改造自然的功绩

这里确实最早沐浴了文明之光,这里也难免最早被受了文明之火。 上古传说,神农氏曾教民稼穑。耐人寻味的是,神农就是炎帝,也就 是火神,他所传授的实际上是焚林垦殖。

《孟子》中记载了三皇五帝烧山林的"功绩": "当尧之时...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

在诗经中,我们听到了先民们砍伐时的吟唱: "侃侃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伐木叮叮, 鸟鸣嘤嘤。"

九、黄土高原植被第一次受大损

始皇帝统一六国,大量人口随之进入关中,垦殖面积大增。与此同 时,他大兴土木,建造宫殿陵寝,大肆砍伐关中山地森林,始皇三十三 年(公元前214年),蒙恬击溃匈奴,取得河套地区大片土地,随后 实行屯垦戍边,多次向鄂尔多斯高原地区移民,每次人数多达数十万, 原本一望无际的草原变成了农耕区。

十、黄土高原森林第二次受大损

西汉时期,天下大治,中国人口激增至6000万。向西北开拓移 民成为解决人口膨胀压力的主要手段,仅汉武帝时期,就向西北边塞迁 徙了70余万人口。西汉将匈奴赶到遥远的漠北,将大片林牧区变成了 农耕区。西汉在河套开发的引黄灌溉工程,是以宁夏内蒙的贺兰山森林 和陕北森林的大破坏为代价的。

十一、黄土高原森林第三次受大损

唐朝立国之初,励精图治,经济迅速恢复。由于其经济贸易外交 的中心皆偏于西北,因而西北地区的屯田垦殖搞得有声有色。黄土高 原的林牧区开辟了大片农田,垦田数十万亩。每丁耕田有二三百亩, 广种薄收,造成植被大面积破坏。

唐代定都黄土地的中心城市-长安。盛唐气象,国力达到顶峰, 都城的规模当然前无古人,耗用木材无数。仅就长安附近而言,唐代除了在宝鸡、眉县、周至、户县等邻近山中伐外,还远到岐山、陇山和当时岚州(今岚县)、盛州(今内蒙额尔多斯高原一带)办。

十二、黄土高原森林第四次受大损

宋代建都开封,因为洛阳附近黄河南北的山岭早被砍伐一空了, 不得不远去吕梁山伐,当时渭河上游林区也横遭暴劫。史载北宋刚 刚立国,就在秦陇之间大肆伐。陕西秦岭、子午岭、罗山,宁夏贺 兰山、大盘山,甘肃沼河、陇南山地,森林先后遭到破坏。宋朝官商 每年仅从陕甘间的陇山就得大木万株以上,竟使当时开封城内良木堆积如山,私商卖木材更是不计其数。

十三、黄土高原森林第五次受大损

明朝重得西北,重视屯田,以便以屯养军,以军隶民。当时"屯 田普天下","而西北为最"。明初驻屯雁门、偏关长城附近时,那 里因山势峭壁拔,林木茂盛,"人鲜径行,骑不能入"。到了明中叶, 北京的高官显贵,边关将士,当地居民,群起砍伐,"百家成群,千 夫为邻,逐之不可,禁之不从"。单是每年贩运到北京的林木,就不 下百万根。

十四、黄土高原森林第六次受大损

满清入关,短短几十年休养生息,人口由8000万增至两亿。 华北、江南人满为患,于是大量流民自发涌向西北。黄土高原又一次成为破坏的重灾区,祈连山、六盘山明代以前尚有巨木参天,此时完 全成了光山秃岭。

十五、六千年后的今天森林由69%降至6%

六千年后的今天森林由69%降至6%成了名副其实的一片黄土。 黄土本身土质疏松,没有任何抗冲性,完全依靠地面植被及其根系的保 护。植物的水土保持作用,森林为最,草原次之,农作物则几乎为零。 几千年来,我们一直在扫平具备保护能力的天然植被,代之以没有保护 能力的农作物。

十六、呜呼!黄河!

呜呼!千百年来,我们就这样在刀斧和战火中毁灭了黄河中下游的 天然植被。可叹伐尽林木营造的无数恢宏殿宇,而今安在哉?

黄土地是深厚的,也是脆弱的。因为它土质疏松,颗粒细腻,植被 一经破坏,水土流失就极其严重。很快我们就听到了哀婉的叹息:"俟河之清,人寿几何?"

十七、黄土高原植被破坏沟壑纵深

目前高原上长度在1公里以上的沟壑有30多万条,1公里以下的 支沟、毛沟更是不计其数。一道道沟壑最终的归宿都是黄河,它们不停 地切割着黄土高原,成为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

十八、黄土高原植被破坏,生态环境今非昔比

走在我们今天称之为黄土高原的莽原之上,满眼是嶙峋干裂、支离 破碎的黄土,没有树,甚至没有草,多少人曾深深感叹:人类的先民们, 怎能在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发出如此灿烂的文明?

它们没有意识到的是,直到6000年前,绿色还是这里的主色调, 那时这里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9%。

十九、一场暴雨地形巨变

随着植被覆盖率的下降,高原上河流沟壑强烈下切,在向上延伸的同 时,两侧也在拓宽,并且发展出支沟,支沟又发展成毛沟。这样的变化, 往往只需要数年、数月、数天甚至一场暴雨过后就能完成,因此黄土高原 也被称作世界上地形改变最为迅速的地区。

二十、年倾泻16亿吨泥沙90%来自黄土高原

每年倾泻16亿吨泥沙,90%来自黄土高原这些沟壑。每年流失的 16亿吨泥土,绝不仅仅是把一条河染成触目惊心的**。它随水而下, 淤塞了湖泊,冲决了丘陵,抬高了河床,涤荡了平原。

二十一、三年两决口,百年大改道

黄河一天天暴虐起来,"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次大改道",母亲河 终于成了"中华之忧患"。与黄河水患的搏斗,成了中原大地上生死存 亡的头等大事。

二十二、守着黄河缺水,郑州可为中游一例

郑州本来因水而兴,它依傍黄河,还有贾鲁河、熊耳河、金水河从 城中流过。但随着工农业的巨展,污染日趋加重,引水渠道纵横交错,三条曾经流淌不尽的河流先后枯竭。至70年代,郑州已完全依赖 黄河供水。

二十三、山东缺水,越近黄河越缺水

山东的水情况更加紧张,人口和耕地分别占到全国的7.2% 和7.3%,而水总量仅占全国的1.2%。人均水占有量仅有300立方米,是全国人均水平的13.3%。每公顷耕地占有水量4560立方米,是全国的17.3%。是越接近黄河水越短缺, 到黄河一带径流深降到只有60毫米,到鲁西北的临清、冠县一带竟只 有25毫米。

如何看待所谓的“灵异”?

黄河谚语、成语诗句、名句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昨日胜今日,今年老去年。 黄河清有日,白发黑无缘,

渡黄河诗

河流迅且浊。汤汤不可陵。

桧檝难为榜。松舟才自胜。

空庭偃旧木。荒畴余故塍。

不覩人行迹。但见狐兔兴。

寄言河上老。此水何当澄。

浪淘沙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凉洲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不到黄河心不甘。

说 尽 黄 河 只 为 水(谚语)

意 思:比 喻 说 了 多 少 话 , 只 有 一 个 目 的。

例 句:你 不 用 再 争 辩 了,~,还 是 对 我 有 意 见。

跳进黄河洗不清。

这句子的本意是说受了很大冤枉,就算跳进黄河这样的大河也洗不清了。其实,不论是谁,跳进黄河就别想洗清。同时,黄河的泥沙颗粒很细,有时河水甚至成泥浆状态,沾在身体上确实不易洗净,真的成了"跳进黄河洗不清了"。

看来他是不 到黄河心不死。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这句诗说的是黄河从西方遥远的天边奔腾而来,又滚滚东逝入海。今天,"黄河之水天上来"却常常被人们用来形容黄河下游的"悬河"现象。"悬河",是指河床高出两岸地面的河流,又称"地上河"。悬河的成因是,含沙量大的河流,至河谷开阔、比降不大、水流平缓的河段,泥沙大量堆集,河床不断抬高,水位相应上升,为防止水害,两岸大堤亦随之不断加高,年长日久,河床高出两岸地面,成为"悬河"。黄河至下游后,每年大约有4亿吨泥沙淤积于下游河道,河床逐年升高,使黄河下游成为世界上著名的"悬河"。现在黄河下游的河床,一般比堤外地面高出3-5米,在河南封丘县的曹岗,竟高出10米之多。真成了"黄河之水天上来了。"由于河道高出地面,一般来说郑州以下的黄河下游河道成了淮河、海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从严格意义上来说黄河两岸已不属于黄河流域了。

俗语、谚语:

跳进黄河洗不清、黄河富宁夏,最富是吴忠、黄河尚有澄清日,岂可人无得运时、天下黄河富宁夏、不到黄河心不死,不见棺材泪不流。

成语:

砥柱中流、海晏河清、河清海晏、河山带砺、黄河水清、砺山带河、鲤鱼跳龙门、俟河之清、中流砥柱

王昌龄的“白花垣上望京师,黄河水流无尽时。穷秋旷野行人绝,马首东来知是谁”、“黄河渡头归问津,离家几日茱萸新”。

杜甫《黄河二首》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铁马长鸣不知数,胡人高鼻动成群。 黄河南岸是吾蜀,欲须供给家无粟。愿驱众庶戴君王,混一车书弃金玉。

贺敬之《三门峡--梳妆台》:“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东去不回来”、“责令李白改诗句,黄河之水手中来!”。

元代诗人萨都剌《过古黄河堤》:“古来黄河流,而今作耕地。都道变通津,沧海化为尘。”

唐代刘禹锡写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吼万里触龙门”、“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且探虎穴向沙漠,鸣鞭走马凌黄河”。

王维的“独树临关门,黄河向天外”。

李商隐的“土花漠碧云茫茫,黄河欲尽天苍黄”。

白居易的“黄河水白黄云秋,行人河边相对愁”。

宋代丘崈《黄河清》鼓角清雄占云祲。喜边尘、今度还静。一线乍添,长觉皇州日永。楼外崇牙影转,拥千骑、欢声万井。太平官府人初见,梦熊三占佳景。皇恩夜出天闱,云章粲、凤鸾飞动相映。宝带万钉,与作今朝佳庆。勋业如斯得也,况整顿、江淮大定。这回恰好,归朝去、共调金鼎。

柳中庸《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民谣:

黄河滚滚波浪翻,牛皮筏子当轮船

九曲黄河十八湾,宁夏起身到潼关,万里风光谁第一?还数碛口金银山

信天游:

黄河船夫曲

你晓得天下黄河几十几道湾哎? 几十几道湾上,几十几只船哎?

几十几只船上,几十几根竿哎? 几十几个那艄公嗬呦来把船来搬?

我晓得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哎, 九十九道湾上,九十九只船哎,

九十九只船上,九十九根竿哎, 九十九个那艄公嗬呦来把船来搬。

与黄河有关的民间故事 神话传说 历史人物故事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在离家100多里的南阳市上高中,周六从南阳回家一般先坐南阳到邓州的车到赵河店下车,再转另外一趟车回我们夏集乡。

有一次周六回去完了,到赵河店下车后只能走着回去,20里路。走着走着天就黑透了,可以说伸手不见五指。路还很不好走,不像现在是柏油路,那个时候都是土路,上面铺了些石子。

走着走着,我突然觉得不对劲,下意识的一回头,发现一个自行车不知道什么时候到我身后了,也就是一回头的瞬间,那个自行车就骑到我前面了,然后骑车的女人让我坐她的车,她带我一段路,我为什么说骑车人是女的,是从背影以及声音判断的,这个人是披肩发,而且说话是女人的声音。整个过程我始终没有看清她的脸,一则因为天黑,另外,最主要的是她始终不紧不慢的骑在我前面,和我保持一定距离,我没法看到。

我拒绝坐她的车。但是,她却一再要求带我一段,我和那个骑车的就在那条路上,一边往前走,一边她要带我,我不坐的在哪里拉锯,后来我都有些怒了,她还坚持要带我。

走着走着,离一个很小的集镇——太山庙越来越近了,隐隐约约前面已经看到灯光了,那个女的看我实在不愿意坐,就骑的快了点,很快就消失在夜幕中。

一直到现在,我也不知道那晚遇到的是人还是什么。疑点如下:她骑车有个特点,始终没有任何声音,真的是一点声音都没有。那么差的路况,没有一点声音确实不好理解。另外,一个大概20岁左右的姑娘那么晚在路上单独骑车,有点不好理解,那个年代治安是比较差的,而且不像现在,路边住的人多,那个年代,路边几乎没人住,村子基本远离大路。还有她坚持让我坐她的车确实有点违背常理。

不过后来啥事也没发生,我步行回到家太累了,很快就睡觉了。

当时我是一点也不怕,那个时候正年轻,经常和别人干仗,打架比较厉害,所以天不怕地不怕的。

该吃吃,该干嘛干嘛。爷爷去死时,一定要我听他的,他讲家里以前被人咒诅,就是南面那个总家老坟。还讲他的父母弟兄有年轻早死,多是被人咒诅的。

他讲自从被人咒诅后,就有人找到他,帮他破。

只因年轻时犯错,亏待你奶奶,没有破咒,才会落的后人一个被人吓死,一个吓死。

他讲年轻时热心帮人,被村里一个寡妇叫去干活,那知道这个人心存坏念,叫我一直去帮忙干活,后来还跟这女人有不正当关系。骗钱骗财不说,还怕报应叫来阴阳师到打一把,咒没破成,还害了你和你爸两代,要我答应一定帮姐妹破咒诅。

当时年轻听到时很无语,只当时已糊涂讲乱话。

后来我爸年龄大了,又讲了这事,还讲碰见一个老太时对他讲的。后人嘛!有时老人讲讲,自己听听就是。

到了我爸去死时,又提被人咒诅的事,他讲本来我可以破解咒诅的,可自己捡到一颗宝。才没有破咒。

他们两个要我破,还好,我一生从不贪婪,要钱自己占,在老宅被人家造房子,划到银元后,两个家庭出现不好,叫别人来找我去要时。我回绝了别人,这样的事,我没有从老人那里听到过,祖上有银元埋地下,去要人家还点,家族人这么多。分那点,乡下人有个别人会搞事。算了吧!

在有人又找到我时,讲我妹,两个表叔多是被人咒诅的。查看了时间,那一年我们那里当时留行疫情是小儿麻痹症。

至于太奶奶那代几家青壮年多死了。家家多留下了只有几岁的孩子,那没法查询。那是百年前的事。

在有几个人找上门讲这事,我到是查找了家人的性格。最大的缺点是无论是吃啥亏,祖上多不需我们去跟人争。

闲话不争到是没啥,可关系利益也不需去争,这就给了贪婪之人机会。

家庭后来的事就是老祖宗的这点教训,深深的害了我们。

不过也给我们带来的好事,高手在民间,就在我们身边,你的一切他看的清清楚楚。恶人要出手,他们通知先到。他们会看见在那个庙里,那个佛娘那里。

我碰见过好几次讲不清楚的事,从不挂心上。

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该吃吃,该干嘛干嘛的。

我小时候,有一邻居家闹鬼。他家是老木房,铺的是木楼板,上二楼架的是木楼梯。有一段时间,每到深夜,就会听到“呯”的一声,接着有东西顺着楼梯“咚咚咚”地走下来,过了一会又“咚咚咚”地爬楼梯走上去,极像是有人踏着楼梯上下楼,但当邻居家举灯查看时,却什么也没有。

为此,邻居一家极为恐怖,请了神问了卜还发了不少钱打了驱邪醮,但没有一点收效,法师解释道:此怪妖道精深,奈何不得。一到深夜,那吓人的脚步声该来时准时来,该走时按时走。最后,闹得邻居一家无计可施,认为那房子里有不干净的东西,就把它当成杂物间,堆放一些平时不常用的物件,进屋取东西用时还只敢白天进行。

有一天,邻居家来了一位亲戚。亲戚是那种上不怕天、下不怕地、中不怕鬼的二愣子。一听到邻居家闹鬼,他来了兴趣,说要会会这个折腾人的鬼。当晚,他一个人静静地呆在闹鬼屋子里,深夜只听见“呯”的一声,仿佛有物跳在楼板上,接着那物“咚咚咚”顺着楼梯走了下来。亲戚缩在角落大气不出,细细听那物活动。过了半个小时,那物又“咚咚咚”顺着楼梯上了楼,之后一切归于沉寂。

第二天,亲戚对邻居说:给我炒几把花生,炒得越香越好,今晚我要把这个鬼捉了。邻居不信,法师驱邪打醮都奈何不得,就凭几把花生能降服那害人的东西?但还是按亲戚的意思炒了花生。花生是用黑沙炒的,炒前还加了菜油,炒出来真是香人袭人。

至深夜,亲戚手提装有炒花生的蛇皮袋、一块石板、一根筷子、一根细绳等几样简单的捉鬼器物,进了那闹鬼的旁间,邻居却在屋外细听亲戚抓鬼。

半小时后,只听见屋内传来“啪”的一声,亲戚提着蛇皮袋出了门兴奋对邻居说:鬼抓到了,在蛇皮袋中。

袋内有物左冲右撞。亲戚打开袋子,只见袋里内有一只尺余长的大老鼠,细看老鼠见它尾巴上长着一个核桃大小的肉瘤!

一切明了,此鬼为鼠。原来此鼠每夜出洞下楼觅食,鼠洞距楼板有二尺之高,老鼠出洞时,尾巴上的肉瘤敲击梯板出声,上下楼梯时肉瘤同样敲击楼梯踏板出声,形如有人上下楼梯之状。

以此事映照世间灵异之物,一切烛明了然!

我是一名教师,按说应该是一名无神论者,无论别人怎么说有鬼,起码自己不应该信。但2012年我亲身经历的一件事,使我无法解释。如果你不相信世上有鬼,千万别信我这张破嘴,以后该睡睡。

2012年阴历1月29去昆山办点事,办过事以后,当天晚上坐火车回河南兰考。正月三十那天二三点回到兰考县城以后,住到大姐家。接着不可思议的事情出现,至今还记忆犹新。

睡觉至四点左右,觉得有人掀我睡觉的被子(我睡觉相当警醒,经常练武术),立即睁开眼,看到床北面有一扇窗户,下面是一把椅子,椅子上坐着一个人,出于好奇,我伸手去抓,人不见踪迹。我也立即按明台灯,仔细一看,窗户没有,椅子没有,人也没有。难道是错觉?不不不,不可能。主要是我当时太清醒了。当天七八点时,与大哥说起这件事,才想起,每年的正月三十是亲爱父亲的忌日。也许他在提示他的不肖子孙,不要忘了去他坟前给他送钱?

虽然这个事情已过去八年,是本人亲眼所见,但一生并不害怕,但愿能再梦中重见。但愿有父母的人,珍惜现在,一日一时的相处,也是你终生难忘的幸福。

“灵异″二字首先让人想到的是悚惧恐怖的事情,也往往有普通百姓一时弄不清恐怖的原由而自己吓自己。

听过农村一位不识字的老太太向亲戚诉说:我的个天,昨天放在屋里满满一大桶水,我也没舀水呀,今个怎么少了那么多?就我一个人在家呀?她脑子里就想着被什神鬼喝了,越想越害怕,越害怕就越说得神乎灵异。就问她,昨天热不热啊?她说热啊,热得知了叫得人睡不着觉。大夏天,大家知道少了的水去哪儿了吧?

芒种季节,农村人常常忙到天黑回家是常事。山村田野犄角旮旯,是会看到坟地边偶有亮光闪现的,就有那老实巴交的人以为看到“鬼火″了,自己把自己吓个半死的大有人在,并有一辈子酿成为心病的,各种猜想,奇奇怪怪影响一大片人,甚至有演芰成为各种传说的。你若知道人的骨头主要成份是钙和磷,就知道那是磷光吧。

远古时期,人类混沌初开,一定有被天上的流星吓死的。如今的你,会被流星吓死吗?

许多自然现象,用人类现有知识解不了的就是“灵异″现象,解释得了的就是正常现象。

“灵异”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但又无法用科学作出回答,我就曾被两件怪异的困扰着,一直找不到答案。

那是在七十年代初,我那时十一、二岁,有一天晚上我陪我的爸爸到大队部里睡觉,睡到半夜时分,我听到外面的小路上传有小孩哭叫妈妈的声音,我立即推醒睡在旁边的爸爸,爸爸侧耳细听,果然有时高时低的哭声从外面传来,我爸爸立即提着电简往外走,我也紧跟着爸爸出去。我们循着哭声一路追寻,只听哭声沿着田间的小路向河边方向而去,我和爸爸追到河边时竟然不见人影,哭声也消失了,吓得我和爸爸赶紧住回跑。还有一次傍晚时分,我和叔叔到6里多远的乔连农场看**,当走到半路,只见离我们几丈远的地方有一个身穿白色衣服的人影,长袖飘飘,在白色月光的映照下,显得格外怪异,我们叫他他不回答,追他总是保持一段距离,走着走着,他忽然消失在河边的簕竹头里,我们见此情形,头皮一阵发麻,赶紧加快脚步离开这个神秘之地。

这两件怪异的事情虽然过去了四十多年,但那情形总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我始终无法理解为什么会是这样,难道这就是农村人常说的鬼吗?真是奇者怪哉!

风凰山深处十里,有一桃树沟,满山遍野,全是桃树,花开季节,一片花海,芬香怡人。

传说很久以前,这里就是狐大仙的道场,有狐仙祠,狐仙洞,里面供奉着狐老太和她的八子一女的牌位,吸取日月精华,接纳四方百姓香火,保佑一方土地平安。

远的不说,抗战时期,日本鬼子从花园口登陆,要到山里烧杀抢掠,为了给当地百姓一个下马威,架起大炮,向山里连开三炮,谁知皆是臭弹,吓得日本鬼子大惊失色,只好绕道而行。小日本在中国横行的八年里,风凰山难得晴天,大多是大雾弥漫。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期间,一群革命小将闯进桃树沟,高喊着要打倒一切牛鬼蛇神。

领头的是一个叫于解放的年轻人,他不顾家人的坚决反对,带头杀进山里,推倒旗杆,砸毁祠堂,把牌位掀翻。

就在回来的路上,出事了,马车走在山路上突然翻车,车上的人全部掉进沟里,有几个人摔伤了。

回到家里,于解放一个劲嚷嚷腿疼,送到医院检查拍片,一切正常,可就是疼的厉害,而且右腿以肉眼看的见慢慢萎缩。

遍寻良药无果,最后猜到是狐大仙报复来了,父母拉着于解放来到桃树沟跪在旗杆下,虔心祈祷,整整跪了三天,夜里做了一个梦,一个慈眉善目的老太太告诉他们:你毁我家,我叫你腿瘸,一报还一报。

从此,于解放就成了于瘸子,走路一跛一跛的。

至今为止还有很多很多科学研究无法解释清楚的问题,有待于科学家去 探索 、发现、解释……

记得很小时,我们几个女孩子正在村子里玩。

忽听我邻居二奶奶在家里莫名大哭大叫,我们急忙跑过去一看,只见村子里很多老太太 给她头上罩个簸箕,边用柳条抽、用刀背砍……边问她:你是谁?

二奶奶一会儿哭一会儿笑 !

回答:我是个半人(形容人很大,相当于一个半人)他早已死了

老人们又问:你想干什么?

答:我不放心我老婆孩子……

注:个半人当时给队上看夏菜,为防止人偷菜,队上就用竹竿和木头搭起了一个很高的棚子,他每晚都在上面睡觉。

他死的时候背上有一道很明显的紫痕(老人们都说中邪了)

当时我们都在村子里玩打沙包。忽听他老婆家人哭的撕心裂肺,大家都去看了。

就见他不断重复:我害怕 小贤(上吊死的) 领着二孩子(一个被车撞死,一个水淹死), 每晚都去我看菜的大棚子下, 雨天躲雨,热天乘凉 有时还上来坐在我身边 个半人就是这样活活被吓死的。

言归正传

二奶奶原来是被鬼附身了

老太太们见状立即把个半人老婆找来了,只见二奶奶(个半人)一把抓住她的手,嘘寒问暖 亲热的不行 我们吓得一哄而散……

虽然事情过去很久了,可是每当想起当时的情景,我仍然心有余悸

灵异应该是有的。我说的是亲身经历的往事:一九八一年我十九岁,那时应该是清明过后,过几天我要外出读书了。爸妈叫我到后山挖了木头当燃料,谁知我挖了三锄头,就给我挖了一对金耳环,(凭我记忆绝对是古代的。)拿回家的时候,妈说:你在什么地方挖的,把它原样放回那地方。我按妈妈的话放回原来那个地方。谁知被人知道了,村上有三个人偷偷把金耳环挖走卖钱。那年六月的时候,他们全疯了,要是一个人疯,还可以解释。但他们三个人是同时疯的,后经过其亲人通过什么手段,才知道他们是挖了金耳环卖钱的,没发现之前村上的人都说我挖到金外出了。其实我在揭西学画。后来他们中的二个人不到一年都死了。一个他三个哥哥都是国家干部,其本人还是七八届高中生,发疯到去年离世。这三个人基本上都与我同龄。我说的都是实事。你说怪不怪。绝对不是编造的,如有怀疑的,可以跟我电话联系。

暂搞不太明白之事,不能都让鬼神来背锅。

如1930~1940年,日本神奈县一村子接连出现了16名疯子。这些人一会儿哭,一会儿笑,并因上身不停抖动,连饭都送不进嘴,下肢则僵硬而不能行走,有的还出现死亡。

这1o年间,有众多人均坚信是鬼神在作祟,从当时东瀛对天皇和神器的崇拜,即可见其国民对鬼神的痴迷!

结果费了多年周折,才发现是与一饮用水井有关一一原来是井近处埋有38O节废干电池,罪魁祸首为其所含重金属。

再举一例国内的,过去在杭州郊区有一户人家,欢天喜地地迁入新居,但家人先后无一例外地患上了较重以上疾病。

于是烧香拜佛、端公巫婆一齐上阵,几乎什么方法都用尽了!

后来才发现是高铀煤渣砖惹的祸,铀会在衰变中溢出氡气。此砖房又未行外敷水泥处理,反而还密封了上面透点风的缝隙。所以才致怪病连连。

那些巫师、巫婆所言对鬼神供奉不周,分明就是一派胡言乱语。若真有人将"神″侍供完好的,他(她)们又会皮一翻,改称神们也不喜欢没一点防范意识的"啃神族″……!

淮河如何划分南北?它的源头在哪里?自驾走淮河第一章寻觅淮河源

夏禹、郑国、贾让、张戎、王景、司马孚、姜师度、刘晏、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宋用臣、苏辙、都实、周用、万恭、潘季驯、杨一魁、朱之锡、靳辅、陈潢、高斌、郭大昌、栗毓美、林则徐、吴大澄、张曜,黄帝?(有我我也不介意)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古老的黄河是一匹很难驯服的野马,它任意奔流,好像一个龇牙咧嘴的怪物,日夜怒吼,滔滔不息,吞噬着万顷良田。咬啮着千万重山,黄河两岸的回汉人民只能在山尖、沟底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

那时候,宁夏不是一马平川的塞上平原,而是青山重叠,沟壑纵横,没有一块平坦坦的田地,也没有一块田能灌上黄河水。?

传说,牛首山上住着几户回回和汉人,他们人老几辈在山底挑水,在山头上种地。老老小小忙个不停,却吃不饱,穿不暧,天长日久,谁也?受不了这种折磨。?

有一年,一个七十开外的老回回,名叫尔德,在山上开了一个瓜果园,种了些黄瓜。他每天起早贪黑,到黄河里去挑水浇黄瓜,肩膀压肿了,脚底起皮了,精心地务育着黄瓜,黄长得又嫩又甜。?

这一天尔德老汉累了,躺在菜园门上睡着了。?

他刚睡熟,就梦见天空飘来一朵白云,渐渐地,那白云变成了一个白胡子阿訇,抖动着银色的胡须,对尔德老说:“今天有两场大风,你要注意。中午是一场黄风,能把黄瓜吹蔫;后晌有一场黑风,能使黄瓜蒂落。不管有多大的风,你都不要把黄瓜摘下来。?

尔德老汉惊醒一看,不见了白胡子阿訇,却见北面黄风弥天盖地,霎时刮到牛首山来了。尔德老汉细细瞅着黄瓜,果然一个个蔫了,他心里非常难过,一年的血汗白费了,可一想起白胡子阿訇的话,就没有动。?

到了后晌,一股黑风过,吹得山摇地动,树叶落下一层又一层。尔德老汉一看,黄瓜快要落地,他气得摘掉了一个又蔫又小的黄瓜使劲扔进了黄河。黄河马上断了一条线。像神仙用刀切过一样,清清楚楚地看见了河底,尔德老汉往下猛扑时,河水“哗”地一下又并拢了。老汉又累又饿,坐在河岸上,眨眨眼睛,金花乱舞,晕晕昏昏啥也不知道了。?

这时,尔德老汉又听见那位白胡子阿訇说“这黄瓜就是征服黄河的钥匙,它可以叫黄河断流,也可叫黄河听人的话。可现在黄河叫黄风和黑风这两个伊比利斯折腾苦了。你不能心急,要耐心,要下更大的工夫。明年,你再种一园子黄瓜,黄瓜熟了的时候,你拣最大的一个扔进黄河里。那时,你走进河底洞里,珠宝由你挑,粮种由你拿,还有一把宝剑可以斩龙杀妖,驯服黄河,你指哪里,黄河水就流向哪里。”?

第二年,勤劳的尔德老汉又种了一园子黄瓜,他不怕路远,不惜流汗,从黄河里挑水浇瓜。工夫不负苦心人,最后,园子里结了一个三尺长的黄瓜,长得像一把钥匙。老汉高兴地日夜睡在瓜园里,一直等到瓜熟。?

这一天,天气晴得没一点子云彩。尔德老汉把那三尺长的黄瓜摘下来,念了个“太斯米”,扔进黄河里。这时只听黄河一声咆哮,裂开了一条长缝河底的石头都看得清清楚楚。尔德老汉下到河底,见靠着河岸有个洞,洞里珍珠玛瑙应有尽有。老汉拿了些,刚往出走时,听得一阵暴风狂吼,一时河面上波涛滚滚,一浪高过一浪。尔德老汉拿起宝剑向那黑旋风和黄旋风左右猛劈几十剑。一会儿,黑风和黄风吹出天边去了。?

这时,黄河的断缝渐渐地合严。尔德老汉想起白胡子阿訇的嘱咐,这宝剑可以征服黄河,他心里豁亮了,心想:我要叫黄河填满沟壕,淤平山梁。老汉手持两把宝剑,向黄河猛劈下去,黄河的水马上不流了,好像前面堵了一道长城,只是节节升高,远远地看去真怕人。?

三天以后,南至六盘山,西至贺兰山,到处都是水,只留下几个山尖尖。尔德老汉这才抽出宝剑,叫黄河水向前流去。?

从此以后,山大沟深的宁夏,变成了一马平川,居住在黄河两岸的回汉人民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开渠造田,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神话传说:?

大禹治理黄河时有三件宝,一是河图;二是开山斧;三是避水剑。传说河图是黄河水神河伯授给大禹的。?

古时候,在华阴潼乡有个叫冯夷的人,不安心耕种,一心想成仙。他听说人喝上一百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化为仙体。于是就到处找水仙花。?

大禹治理黄河之前,黄河流到中原,没有固定的河道,到处漫流,经常泛滥成灾。地面上七股八道,沟沟汊汊全是黄河水。冯夷东奔西跑找水仙花,就常渡黄河、跨黄河、过黄河,常和黄河打交道。转眼过了九十九天,再找上一棵水仙花,吮吸一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成仙了。冯夷很得意,又过黄河去一个小村庄找水仙花。这里的水不深,冯夷趟水过河,到了河中间,突然河水涨了。他一慌,脚下打滑,跌倒在黄河中,活活被淹死。?

冯夷死后,一肚子冤屈怨气,咬牙切齿地恨透了黄河,就到玉帝那里去告黄河的状。玉帝听说黄河没人管教,到处横流撒野,危害百姓,也很恼火。他见冯夷已吮吸了九十九天水仙花的汁液,也该成仙了,就问冯夷愿不愿意去当黄河水神,治理黄河。冯夷喜出望外。满口答应。这一来可了却自己成仙的心愿,二来可报被淹死之仇。?

冯夷当了黄河水神,人称河伯。他从来没有挨过治水的事儿,一下子担起治理黄河的大任,束手无策,发了愁。咋办呢?自己道行浅,又没什么法宝仙术,只好又去向玉帝讨教办法。玉帝告诉他,要治理好黄河,先要摸清黄河的水情,画个河图,有黄河的水情河图为依据,治理黄河就省事多啦。?

河伯按着玉帝的指点,一心要画个河图,他先到了自己的老家,想找乡亲们帮帮忙。乡亲们都讨厌他好逸恶劳,没人答理他。他找到村里的后老汉,讲了他治理黄河的大志。后老汉见他如今成了仙,要给百姓们办点好事,就答应帮帮他。从此,河伯和后老汉风里来雨里去,跋山涉水,察看黄河水情。两个人一跑就是好几年,硬是把后老汉累病了。后老汉只有回去,剩下河伯继续沿黄河察看水情。分手时,后老汉再三嘱咐河伯,干事要干到底,不要中途而废,画好图就动手治理黄河,人手不够,他说服乡亲们帮忙。?

查水情,画河图,是个苦差事。等河伯把河图画好,已年老体弱了。河伯看着河图,黄河哪里深,哪里浅;哪里好冲堤,哪里易决口;哪里该挖,哪里该堵;哪里能断水,哪里可排洪,画得一清二楚。只可叹自己没有气力去照图治理黄河了,很伤心。河伯想想,总有一天会有能人来治理黄河的,那时,把河图授给他,也算自己没有白操心。?

河伯从此就在黄河底下安度晚年,再没有露面。不料,黄河连连涨水,屡屡泛滥。百姓们知道玉帝派河伯来治水,却不见他的面,都骂河伯不尽职尽责,不管百姓死活。?

后老汉在病床上天天盼河伯,一晃好些年不见面。他对治理黄河的事不放心,要去找河伯。他儿子叫羿,射箭百发百中。无论后老汉如何讲,羿不让他去找河伯。后老汉不听儿子劝阻,结果遇上黄河决口,被冲走淹死,连尸体都没找到。后羿非常恨河伯,咬着牙说,早晚要把河伯射死。?

后来,到了大禹出来治水的时候,河伯决定把黄河河图授给他。?

这一天,河伯听说大禹带着开山斧、避水剑来到黄河边,他就带着河图从水底出来,寻找大禹。河伯和大禹没见过面,谁也不认谁。河伯走了半天,累得正想歇一歇,看见河对岸走着一个年轻人。这年轻人英武雄伟,想必是大禹,河伯就喊着问起来:“喂,你是谁?”?

对岸的年轻人不是大禹,是后羿。他抬头一看,河对岸一个仙风道骨的老人在喊,就问道:“你是谁?”?

河伯高声说:“我是河伯。你是大禹吗?”?

后羿一听是河伯,顿时怒冲心头,冷笑一声,说:“我就是大禹。”说着张弓搭箭,不问青红皂白,“嗖”地一箭,射中河伯左眼。河伯拔箭捂眼,疼得直流虚汗。心里骂道:“混帐大禹,好不讲道理!”他越想越气,就去撕那幅水情图。正在这时,猛地传来一声大喊:“河伯!不要撕图。”河伯忍痛用右眼一看,对岸一个头戴斗笠的人,拦住了后羿。这个人就是大禹,他知道河伯画了幅黄河河图,正要找河伯求教呢。后羿推开大禹,又要搭箭张弓。大禹死死拽住他,把河伯画图的艰辛讲了,后羿才后悔自己冒失莽撞,射瞎了河伯的左眼。?

后羿随大禹一同趟过河。后羿向河伯承认了过错。河伯知道了后羿是后老汉的儿子,也没多怪罪。大禹对河伯说:“我是大禹,特地来找你求教治理黄河的办法哩。”?

河伯说:“我的心血和治河办法都在这张图上,现在授给你吧。”?

大禹展图一看,图上密密麻麻,圈圈点点,把黄河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的水情画得一清二楚。大禹高兴极啦。他要谢谢河伯,一抬头,河伯跃进黄河早没影了。?

大禹得了黄河水情图,日夜不停,根据图上的指点,终于治住了黄河。

成语:

砥柱中流、海晏河清、河清海晏、河山带砺、黄河水清、砺山带河、鲤鱼跳龙门、俟河之清、中流砥柱?

俗语、谚语:?

跳进黄河洗不清、黄河富宁夏,最富是吴忠、黄河尚有澄清日,岂可人无得运时、天下黄河富宁夏、不到黄河心不死,不见棺材泪不流。

出发前小飞给我规定的日记任务,我怀疑他是故意整我。因为我向来是喜好无所事事地跟在他后面游山玩水,现在我却要东顾西盼,时刻警惕地看点什么,生怕过后就全忘干净了。

回头来写日记,又发现一路所见所闻记得太多,一写就根本没法刹车。但小飞还是说,放坦荡荡地记录,有不对的地方他来纠正补充。那我就不管了,我预感这么写下去,我能搞出本书来。

开始说正事。

这趟旅行的路上,不乏遇到跟我们聊天的人。听说我们一路从淮河源头走来,并决定要走到入海口时,人们无非两种反应。

要么他们露出惊叹,脸上洋溢起赞扬或许还有一丝丝羡慕的笑容;要么他们显得很茫然,他们安守在淮河身后的土地上,过得十分稳妥,但什么源头、入海口,这样的名词已经把他们搞糊涂了。

有一位大哥却很有意思,我说起走淮河之后,他不思议地喃喃问道:“从唐、唐古拉山?”

这座并不相干的山,却让我一下读到他脑海里的风起云卷,他肯定想象我们冒着高寒,跋涉在冰天雪地,穿过凌冽的荒原,在寒风里抵达了某一处无人之境……

顿了顿,我也郑重起来,解释道:“不,淮河源头没有那么远,就在河南。”

相对于长江和黄河,淮河的出现似乎是一种突然,半路从中原杀出,直耿耿朝东而去,沿途兼收并蓄,广纳支流,最终成长为中国七大水系之一。

从河南南阳与湖北随州交界处的桐柏山太白顶算起,到江苏盐城黄海之滨的扁担港,淮河的总长度在1000公里左右,不及黄河的五分之一,长江的六分之一。

但它的流域范围却足够宽广,从黄河南岸到长江北岸,涵盖了27万平方公里国土。

这片土地是中国人口最为稠密的区域,诞生过老子、孔子、孟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一批塑造了中国人民族性格的思想家;也哺育过管仲、李斯、刘邦、曹操、朱元璋、周恩来等一批曾左右中国 历史 走向的实干家。

淮河因位居正中,影响广泛,而被古人奉为“四渎”之一,并以天子之礼祭祀崇拜。但它的意义还不止于此,1000公里的干流河面,犹如一条明白无误的界限,把长江与黄河之间的辽阔平原划割成江淮和黄淮两片风情相异的地区,也让中国东部大陆清清楚楚地分出了地理意义上的南方和北方。

就是这样一条大河也有极其委屈的一面。

公元1194年,黄河在今河南原阳决口,黄水南下江苏,借道淮河入海,史称“黄河夺淮”。1855年,黄河在今河南兰考铜瓦厢决口,河水又向北折入山东,原淮河故道则被黄河泥沙淤废断流,淮河彻底失去入海通道。

“黄河夺淮”后的700多年间,原本稳定的淮河水系变得紊乱不堪,河床不断淤高,洪水难以排解,并屡屡决溢成灾。

新中国成立后,淮河得到了高度治理,短短数十年就祛除了为害数百年的水患,淮河重归平静,深受洪涝之苦的沿淮地区也再次变成了鱼米之乡。

实际上,起初我们打算走的是黄河,黄河从青海到山东横跨三个阶梯、绵延五千多公里的磅礴让我们不由担心,因为宝宝只有十个月不到,而我们不得不带上他。

所以我们决定先走淮河。虽然淮河全程都在温和的平原上流淌,但其间涌动的故事却不乏跌宕之势,值得我们倾注笔墨去记述。关键是路很好走,即使带上宝宝难度也并不大。

并且,这次积攒了经验,等到秋天再走黄河时,宝宝又长大一圈,更皮实一些,山高路远似乎也就不太操心了。

我们在清晨八点启程。为了这趟淮河之旅,宝宝的爷爷辞掉了幼儿园校车司机的工作,专门来帮忙开车带娃,三个大人一个婴儿,组成了一支比较罕见的淮河小分队。

车行五六小时,直奔淮源桐柏山。

关于淮河的源头,近年来出现一些争议,有学者从安徽寿县正阳关沿颍河上溯,寻到沙河,又寻到北汝河,最终来到了河南嵩县境内的伏牛山脚下,并声称依照“河源唯远”的原则这里才是真正的淮河源头。

不过中国水利部并没有纳这一说法,因为距离不是唯一要素,确认河源还要考虑补水量以及人们的 历史 习惯。颍河虽长,但水量显然不及淮河干流,所以南阳桐柏山依然是官方认定的淮河正源。

在距离桐柏山还有20多公里的时候,我们开始频频在蓝色公路牌上看到“淮源”两个字,那些即将汇流成河的源泉,似乎正在用这种方式向我们喊话:我在这里!

其实,路牌指示的是一个名叫“淮源”的镇子,不过把它理解成淮河的源头也并没有错,因为到了淮源镇,也就到了淮河源。

我们原以为淮源镇会是一个 旅游 小镇,少不了慕名前来的游客,可穿过整个镇子,不说游客,就连当地人也没看到几个。明晃晃的太阳照在空空的街道上,沿街的店铺成片地关门闭户,好像集体撤走了一样。

镇上有一座淮渎庙,虽是新修的建筑,承袭的却是自汉朝时就有的淮祠。淮渎庙的背后是桐柏山主峰太白顶,淮河源流从庙前的石桥下绕过,庙里还有一口池塘,名曰淮池,是淮河零公里标志。

可问题是,淮渎庙看起来似乎已经荒废许久,门口长满杂草,四壁也略显斑驳,而且大门紧闭,无从进入。(事后知道,临近国道的一侧还有一个门,那里才是参观的入口。)

原本的是当天就在淮源镇住下,然后徒步进山,去六盘谷寻觅淮河的第一股泉水, 可这突如其来的冷清,让我们措手不及。

在淮渎庙前徘徊片刻,想不出更好的方案,便只好开车往太白顶的方向去。一路打听六盘谷的入口,意外的是,接连几个人都说没听过这个地方。最后问到景区的工作人员,只说那里没有开发,又刚下过雨,很难进得去,况且我们还带着个小宝宝。

言及于此,我们也不再执着,就听从工作人员的建议往山上开,说是快到山顶的时候就能看到六盘谷。

沿途我们经过了一个叫“桃花洞”的地方,一条石阶从主路分出,沿着山坡走势向下延伸,高大的马尾松遮蔽出一片幽深的空间,走到谷底的一个枝杈口,别有洞天的一幕缓缓撩开。

盘根虬枝的老树下,两座石头房子安然矗立在一小块平地上。房屋外的篱笆墙、院子角落里盛放的杜鹃花,还有弃置的卫星锅盖,都散发着有人在这里耕耘过的气息。

走过院子,面前是一条汩汩冲流的山溪,跌宕婉转,清透可人。几分钟前,我还在想,怎么会有人住在这里?看到这空灵的溪水,便有了答案。

我们打算在走淮河的途中,选取不同河段各一瓶水样,以观察淮河水质的变化。眼下这个山谷虽然和六盘谷隔了一道山岭,但溪水都是从太白顶上流下的,想来水质也应该一样,所以就取出瓶子,装了大半瓶。

另外,我们也从这里开始试着拍摄。这次出行除了单反相机和无人机外,还添置了稳定器、拾音器和运动相机。当小飞拍摄的时候,我跟在他后面帮忙,要么扛着三脚架,要么提着无人机,跟个沙僧似的……

以前我总埋怨路上拍照,耽误的时间太多。这下录,耽误的时间更多了。我站在不远的山路上,看着小飞对着相机来来回回地走,说了一遍又一遍。开始我站着,不久我坐着,他再抬头的时候已经找不到我了,我回车里睡觉去了。

直到下午五点我们才到达山顶的停车场,最后的几百米需要自己爬上去。附近小吃店的老板告知,桐柏山是不关门的,只要不怕天黑,随便玩。可是天一旦黑下来,还有什么看头。

山顶风大,我们把宝宝喂饱,让爸爸抱着他在停车场休息,自己则提起相机速度登山去了。登山道开始是一段整齐的台阶,走着走着变成了几乎垂直的石梯,石头还是湿漉漉的,又滑又险。

就在之前的岔路口我们遇到一位护林员,他拿出手机给我们看他早晨拍到的云海,那时我就应该向他问问路,或者我想,他为什么不直接喊住我们呢,看着我们往一条险路深陷,他多半以为那是我们心甘情愿的。

雾越来越重,等我们手脚并用地爬到山顶的一块巨石上时,四周已是白茫茫一片。云台禅寺就在眼前,它的位置恰好在湖北与河南的交界线上,大殿和斋堂各处一省,于是就有了“湖北上殿,河南吃饭”的说法。

太白顶最早是道家的道场,清乾隆年间一个叫端德的大和尚云游至此,以佛法感化道人,这里又悄然转变成佛教临济宗白云系的肇始地。现今云台禅寺的祖师殿中,前殿供道,后殿供佛,佛道两家的始祖还在同堂共享香火。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

佛说:“不可说,一说即是错。”

大家都觉得不说话为最高境界,大概这就是人家能融洽相处的默契。

我们很想进到这个“佛道合一”的寺庙里探探究竟,何况里面还有一口井,据说是整个淮河流域的最高水位点。

可当时的处境是,我们站在山巅绝路,视野被大雾阻断,天已经暗了下来,周遭没有一个人,关键是还找不到寺庙的入口。

再前进一步,是悬崖,后退一步,也是悬崖。冷风嗖嗖地吹,岩石的倾斜愈感明显,要是脚底打滑岂不是就滚落深渊……想到这我赶紧坐地上,用身体重量稳住自己。

小飞还是倔强地展开无人机,逮住风小的间隙放上了天,可刚离地一会儿各种警报就跳了出来,飞机看不到,画面也不动了,吓得他赶紧按下自动返航,好在小飞机最终嗡嗡地回来了。

在这块岩石上,刚好能从一个颤巍巍的视角看见寺院里的一口井。我们依然很困惑到底怎么进去,难道**吗?犹豫中还失手把运动相机的屏幕给摔破了,心疼了好一阵,谁知道运动相机也不耐摔……

矗立良久,准备下山时,往巨石另一侧的岔路走过去,才发现云台禅寺是有正门的,而且明明那么宽敞,这让我有点气恼,要是之前走另一条路的话,相机的屏幕或许就能躲过一劫。

寺门外也有一口井,井上还盖着一个石亭。太白顶上共有两口井,分别叫大淮井和小淮井,可没看到文字说明,我们也不能确认大、小淮井各是哪一口。

眼看天就要变黑,寺门也已经上锁,我们没有停留,马上掉头下山。刚走出几步,一个僧人和一名居士踩着梵乐慢悠悠上来了。

有那么一秒钟我们迟疑了一下要不要返回寺庙看看,可一想到停车场还有一个嗷嗷待哺的小宝宝,就斩断了这个念头,忙不迭下山去了。

上山的时候,工作人员告诉我们顺着路往前开,可以一直开到水帘寺,再往前是景区东门,出门就到了桐柏县城。谁知看着距离没多远,可在盘绕的山路上一跑就是两三个小时。

到水帘寺时天已经黑透了,幸好桐柏山景区的门票是两日有效,我们便在县城里住下,第二天一早再开车进来。

桐柏山是道家选定的七十二福地之一,从深山中穿过,我们也更真切地看到了这座大山的广博,看到了它作为一条大河源头的禀赋。

沿路的很多石壁上都在悄无声息地往外渗水,飞瀑流泉比比皆是,但凡路过一个山坳都能听到哗哗的水声,总让人忍不住赞一句:好山好水!

说起水帘寺,很容易让人觉得是景区为了吸引游客,蹭《西游记》的热度取的名字。实际上水帘寺要更古老一些,虽然具体建造年代已不可考,但根据碑文的记载知道宋朝时就有过重建了。

寺院坐落在一个陡崖下方,崖上挂着一道瀑布,瀑布后面有一个天然山洞,名曰水帘洞。

早在《西游记》成书之前,水帘寺和水帘洞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胜景。明嘉靖年间,吴承恩做新野县令时曾多次游历桐柏山,这条瀑布和这个山洞肯定是不会错过的。

可以想见,当吴承恩穿过古刹看见瀑布,绕过瀑布走进山洞,又站在山洞里隔着挥挥洒洒的水幕眺望远处的山野,一定有什么东西在他脑海里闪烁。

这一时期吴承恩正在思考着《西游记》的创作,淮河边长大的他,对淮河上的志怪故事,显然十分着迷。

他从淮河水妖巫支祁身上找到了孙悟空的灵感,很可能又在淮河源头给他安排了一处的洞府,于是就有了《西游记》中那个叫神仙都羡慕的花果山水帘洞。

和水帘洞一岭之隔的地方有一条小溪,名叫溪。传说桐柏山是开天辟地的地方,所以山上有很多纪念的建筑,位于溪尽头的祖殿是其中最隆重的一处。

桐柏县素有“中国之乡”的称谓,以我的理解并不是说这里就是的故乡。

是没有故乡的,在广为人知的神话中,出生前,世间还是混沌一片,没有天,没有地,更没有桐柏山。开天地后,也没坐下来享受成果,而是化成了山川草木、日月星辰。

一些古籍中有更详细的描述,说的血变成了淮河,如此,作为淮河之源的桐柏山便和有了更亲近的关联。

桐柏山一带流传的神话也异常生动饱满,人们甚至给匹配了一个女性搭档,并称呼二人为爷和奶。

在这些神话故事中,他们没有顶天立地的身躯,反而更像是孩子的形象。他们会为彼此的一丝不挂感到害羞,于是学会了用树叶做衣服;洪水袭来,他们躲到狮子的大嘴里,侥幸逃过一劫;他们觉得孤独,就用泥巴捏成自己的样子,下雨的时候,又用竹扫把将捏出的泥人扫进屋里,从而创造并保全了人类……

总之,桐柏山的爷和奶与《圣经》里的亚当夏娃如出一辙,人类的先祖都经历过大洪水时代,诺亚方舟与狮子张口也是类似的末世载体,地球的东西方对于那个模棱两可的起源却达成了统一。

桐柏县至今还有“狮子吞小孩”的民俗表演,这里的人们在结婚送亲时,仍保留着送竹叶帐的习惯,这都是对创世壮举的纪念。

光凭这点看,桐柏山一带的人对的感情是远超中国其他地区的。

从溪上溯,大约要走上一个小时才能抵达祖殿。

到了之后才发现,那并不是某个朝代遗留下来的古迹,而是一个现代风格的花岗岩建筑,由一个圆形广场和一座祭祀大殿组成,相当有气势。

不过可能因为藏得太深了,很少有游客走到这里,如此一来,这座庞大的建筑就更显得寂寥,寂寥到让人觉得不安。

也幸好,这里供奉的是,我想应该是不在意的,反正从一开始,也只有他一个人。

悟空和,在淮河源头相遇,是我们不曾想到的。

然而,《西游记》又是这样的开头:

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

自从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

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

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吴承恩用引出《西游记》,说那天地虽为打开,但这造化万物的大道却并未揭示,要知晓如何得道悟道,需得读一读《西游记》。

想来似乎正是如此,生活中遇见的所有事,无不是先盘它,再悟出个道理来。

山泉亦如是,千回百转,盘盘旋旋。水最懂得顺势而为的力量,所以当数十条溪水从桐柏山流淌出来的时候,我们就对它们改变了态度,多了一些尊敬,并称之为,河。

点这里观看相关

淮河往事第一集:登顶桐柏山,探访淮河源

淮河往事第二集:悟空和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