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临汾天气与长治天气有何差异
2.山西冷吗
3.山西冬天最低温度是多少,夏天最高温度是多少
4.山西十月份紫外线强吗
5.长治市怎么样?
6.我是外地人,打算三月份到山西省沁县。想请问一下沁县三月份的气温大概是多少度?会不会很冷?
襄垣县属于山西治市。
位于山西省东南部,长治市正中,太行山西麓,上党盆地之北,东以仙堂山、黄岩山与黎城县分界;西以石磴山和沁县相连。
南以五阳山、麓台山、磨盘山、五赞山分别与潞城区、潞州区、屯留区接壤;北和武乡县为邻。截至2022年10月,襄垣县辖9个镇,另设有1个开发区。截至2022年末,襄垣县常住人口为26.0081万人。
战国初期,赵襄子筑城于此,故名襄垣。西汉初置县,历代未改,已有2400多年历史。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中国千年古县”。
地理环境:
1、气候特征
襄垣县大陆性气候特征明显,年平均气温8—9℃,四季分明。七、八、九月气温最高,平均达23.4℃,极端最高气温为38.1℃。
十二月、一月、二月气温最低,平均为-8.1℃,极端最低气温为-29.1℃。年平均降雨量在550毫米左右,大部分集中于七、八、九三个月。全年无霜期一般为166天左右,最短118天,最长可达195天。
2、水系水文
襄垣县属海河流域,地处浊漳河上游。浊漳河的三大干流——西源、南源、北源,分别从境内的贺家垴、南沟、吴北入境。
西源、南源在古韩镇甘村汇合,至北底乡合河口与北源汇合,注入黎城。境内还有史水、郭水、郝水等十多条主要支流和数百条小溪,大小河流纵横交错,河流总长度为90.5千米。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襄垣县
临汾天气与长治天气有何差异
长治市是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于1945年10月建市。曾当选2004年度中国十大魅力城市。长治市,地处北纬35°50'--37°08',东经113°01'--113°40',东倚太行山,与河北、河南两省为邻,西屏太岳山,与临汾市接壤,南部与晋城市毗邻,北部与晋中市交界。为太行山,太岳山所环绕,构成高原地形,通称“沁潞高原”,又称“上党盆地”。境内山地、丘陵、盆地纵横交错,海拔大都在800--1500米之间,最高的太岳山北台顶,海拔2453米。长治市现辖10个县2个区1个县级市。
长治属典型中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年平均气温在4.9--10.4摄氐度之间,气候条件与避暑山庄承德相近。1月份最冷,平均最低气温为-6.9摄氐度;7月份最热,平均最高气温为22.5摄氐度。号称“无扇之城”。年日照时数2418-2616小时,一般年降水量在537.4-656.7毫米,7月最多,为132.2毫米,1月最少,为5.5毫米,年平均无霜期在156.8-181.9天,年平均风速为1.5-3.0米/秒之间。 长治各月平均气温: 一月:零下6.9°C二月:零下3.4°C 三月:3.7°C 四月:11.7°C 五月:17.4°C 六月:20.5°C 七月:22.5 °C八月:20.5°C 九月:15.6°C 十月:9.8 °C十一月:2.6°C 十二月:零下5.6°C
长治古称上党,位于山西省东南部,《荀子》称为“上地”。“上党”的意思,就是高处的、上面的地方,即“居太行山之巅,地形最高与天为党也”,因其地势险要,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得上党可望得中原”之说。此外,长治还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光荣的革命传统,是研究山西省历史文化、弘扬革命传统的基地。 早在上古时代,我们的祖先神农氏炎帝就曾在这里尝百草、驯养牲畜、发展原始农业。殷商时期,长治是殷商王朝属下的诸侯国,史称“黎”。春秋时归晋。战国时期赵、魏、韩三家分晋,长治为韩国别都,称“上党郡”。隋开皇时改为潞州,后几经变更,唐时改为河东道潞州上党县。明嘉靖8年(公元1529年)改称潞安府,并置长治县取“长治久安”之意,长治由此而得名。清朝时继旧制为潞安府长治县。民国初废道,长治改属冀宁道。民国19年(公元1930年)废道制,长治直隶省辖。1945年10月8日长治解放,1945年到1998年的50多年间,曾先后经历了作为山西省辖市由长治专区代管和晋东南行署隶属等多次行政区划的调整变动。 长治属于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源远流长。传说中的《后羿射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山海经》等故事就发端于此。长治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同时还是一个革命老区。抗日战争时期,我党在这里创建了以太行山和太岳山为依托的抗日根据地,后来发展成为晋冀鲁豫边区,是当时华北最大的一块根据地。八路军总部和中央北方局等领导机关曾长期驻扎在武乡、潞城等地,使这里成了华北抗日前线的中枢。 要说长治文化,不能不从长治说起。长治,“居太行之巅,地形最高,与天为党”,所以古称上党,素有“天下脊”的美称。这里关山伟固、居高设险,历史悠久、文明久远,山河壮美、人主荟萃,厚土民魂、神韵飞扬,实乃太行山上的一颗明珠。 上党是神话的故乡。在中华史前神话传说中,上党神话以其源流之原始、密度之集中、内容之详备,占据着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拂去岁月的尘封,穿透时空的阻隔,我们仿佛可以看到,神农尝草、女娲补天、羿射九日、精卫填海,这一篇篇奠定中华文明基础的社话传说,已带着诞生它们的一座座大山,高高矗立于中华民族的心灵深处,折射出长治古代文明的源远流长,印证着上党历史文化的博大久远。 上党是华夏文明的最早发祥地。上党孕育过播谷稼穑的民族祖先,文明的曙光最早在这里初现。2.5亿年前的木化石,为上党文明写下了久远而深厚的第一篇章;新中国第一具完整的恐龙化石,向世人昭示了上党文明的亘古和绵长。数不尽的遗址,道不尽的陈迹,仿佛散落在上党大地上的颗颗明珠,向你印证着数千年长治文明的邈远悠长,诉说着上党文化的源远流长。 上党是山水雄奇之地。长治的山,不仅有着绮丽雄浑的外表,而且蕴藉着民族优秀文化的无尽内涵;长治的水,不仅有着大江大河的神韵风,而且印证着民族优秀文化的灿烂辉煌。长治山水,南北兼容,刚柔相济,真可谓坐山水秀丽之胜,拥文化昌盛之富,必为仁智者向往。 上党是诗书之乡。壮美的山、秀丽的水,古老的文明、深厚的文化,引无数文人骚客竞折腰。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名士登太行观赏山川河流之秀丽,进上党领略历史文化之悠久,驻长治赞叹人文风情之俊美,或文或诗,留下了许多脍灸人口的骈文绝句、文章佳作。这些熠熠生辉、流远久远的精品佳作,以写实的手法,艺术地再现了上党的古风古韵、美景名胜、人文地理、淳朴民风,记录了文人墨客对长治那份挥之不去的情思和留恋。 上党是戏曲乐户之乡。天地大舞台,舞台小天地。千百年来,上党戏曲根植于上党这块皇天厚土中,犹如枝繁叶茂的虬根老树,见证着岁月历史的苍桑世变。凭借“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的夸张手法,依靠高亢激越的音乐唱腔和一代又一代演职人员声情并茂、出神入化的表演,上党戏曲曾经创造过“上党歌舞先梨园”、“士大夫皆能诵之”、“誉满并门”、唱红京城等无以复加的辉煌。 上党是礼仪之乡。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华夏大地,沧海桑田,沉淀于社会底层的民俗文化,保留着许多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粹。“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上党民俗民风,既有千百年的文化积淀,又有山河之地的影响,因而具有它的特殊性,正所谓“勤俭其本质也,奢靡其习染也,劲悍本于地气,淳美由于化成”。 上党是名产之乡。在《关于重庆谈判》中,说:太行山、太岳山、中条山的中间,有一个脚盆,就是上党区。在那个脚盆里,有鱼有肉。说的“有鱼有肉”,实际上就是物产丰饶。“中国第一米”沁洲黄曾经上过康熙皇帝的御宴,中国四大名绸之一的潞绸曾经“衣天下”、“遍宇内”,史称“上党一绝”的长治堆锦曾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名声大噪、驰名中外,弹丸之地的荫城曾经享有“天然铁府”的美称,并且“日进斗金”,“上党三宝”----花椒、柿子和核桃名闻遐迩,飘洋过海...... 上党是美食之乡。上党美食在过去上敬奉过皇帝,下适应民间百姓,它长盛不衰,伴随上党人民度过了无数个寒来暑往,岁月更替。上党名吃粗放而不失雅致,是文化的结晶,地域的印证。壶关羊汤曾让曹操将士饱口福,精神振奋,一口气登上太行山灭了高干;半疙瘩救过光武帝,潞城“甩饼卷腊肉”系唐玄宗亲自命名,黄家凉粉来自,沁县干饼曾是贡饼......原来美食名吃也蕴藏着历史,饱含着文化。 这就是上党,山光水色优美,文化传承悠久;这就是长治,英杰雄才辈出,文明郁积磅礴。这就是上党,既有亘古长存的历史足迹,又有今日始开的时代芬芳;这就是长治,既蕴藉历史的雄浑博大,又焕发未来的神韵风
上党一绝---八角秋千 八角秋千
八角秋千是上党地区独有的形式,也是我们北村村民古老传统文化的传承智慧与结晶, 八挂秋是一种装饰华丽而悬于半空的双层顶亭式秋千,其顶可整体旋转,可同时悬吊八人游荡,荡秋者有春燕展翅,嫦娥飞天的美感。故有“荡八角秋千,顶半个神仙”之俗言。是一种非常适合大众的节目项目,也是展示地方文化和百姓智慧的艺术品! 八角秋,别名:八角秋千,八挂秋。因悬吊八挂秋千而得名。是别具一格的旋荡式秋千!一般在传统庙会期间搭建〈我村传统庙会为农历二月初九,每九年一搭〉! 八角秋全身高约20米,主棚对角约为8米,上秋平台高约2.5米直径约9米。 秋千轮廓高大威武,做工精细,外观精美漂亮,旋转起来彩带飞舞,人影高旋,欢声不绝,美感之极。充分体现了我村村民的聪明智慧和对新农村未来的美好展望!展示出民间文化艺术的独特魅力!
文化特色
长治因地处太行之巅,自古就有“与天为党”之说,故又称“上党”。早在一万年以前就有人类劳动生息,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炎帝神农氏曾在此尝百谷、制耒耜、兴稼穑。尧舜时期,长治是“冀州之域,属帝都畿内”。 上党是神话的故乡。在中华史前神话传说中,上党神话以其源流之原始、密度之集中、内容之详备,占据着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 上党是华夏文明的最早发祥地。上党孕育过播谷稼穑的民族祖先。2.5亿年前的木化石,新中国第一具完整的恐龙化石,昭示了上党文明的亘古和绵长。 长治山水,南北兼容,刚柔相济,真可谓坐山水秀丽之胜,拥文化昌盛之富,必为仁智者向往。 上党是诗书之乡。壮美的山、秀丽的水,古老的文明、深厚的文化,引无数文人或文或诗,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骈文绝句、文章佳作。 上党是戏曲乐户之乡。上党戏曲曾经创造过“上党歌舞先梨园”、“士大夫皆能诵之”、“誉满并门”、唱红京城等无以复加的辉煌。 上党民俗民风,既有千百年的文化积淀,又有山河之地的影响,因而具有它的特殊性,正所谓“勤俭其本质也,奢靡其习染也,劲悍本于地气,淳美由于化成”。 上党是美食之乡。上党名吃粗放而不失雅致,是文化的结晶,地域的印证。壶关羊汤曾让曹操将士饱口福,精神振奋,一口气登上太行山灭了高干;拌疙瘩救过光武帝,潞城“甩饼卷腊肉”系唐玄宗亲自命名,黄家凉粉来自,沁县干饼曾是贡饼......
旅游胜地 中村申家宅院位于山西治市郊区西白兔乡,北依小寒山 ,西临漳河 ,地处上党盆地的东北角 ,属于上党盆地的边缘丘陵地带。据申氏族谱记载,申氏宗祖是明万历年间从潞城县天贡村迁入的。全村现有300多户,共1300余人,申姓族系占70%之多。 申家大院
中村在明朝时属潞城县 ,直隶山西布政司。恶劣的自然环境并未打消这里民众积极求生的欲望 ,他们从农业生产转而向丝绸 ,布匹 ,酿造等手工业发展。由于处在河东盐池及本地物资向东南转输的运道上 ,也是从陕西和晋南向河南运输的必经之路 ,并且是与以北的太原连接的重要通道。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再加上本地铁矿产量丰富 ,于是盐与铁便成为泽潞商人重要的贩卖货品。据《潞城县志》记载 ,清朝至民国期间 ,中村是当地著名的物资交流中心集市之一。晋商发展的同时 ,商家大院也就成了晋商文化的代表 ,成为中华民居建筑史上一颗耀眼的明珠 申氏在明初从潞城县天贡村迁入南村,明嘉靖十一年(公元1532)迁入中村定居。自始祖申十三开始,至今已繁衍到第二十一代。申十三有二子,第四世时有七子,第七世时发展为三十子,第八世时发展到五十子,成为一大家族。 村内申家的老宅院始建于明代中叶 ,至光绪年间基本建成。村内现存明清院落 20 余座 ,窑 50 余孔,房 300 余间 ,基本保存完好 ,是非常宝贵的建筑遗产。村落位于半丘陵地带 ,地势呈东高西低、南高北低 ,以十字街为中心 ,呈网格形分布 ,分为东北、东南、西南和西北 4 个大的区域 ,申家宅院落位于东北区域。 村中的明清建筑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建于古街道两旁的商业区 ,分布有当时申家在中村开的店铺 ,由当铺、盐店、布店、花店、染坊、铁铺院、歇马店等手工业、商业建筑组成;另一部分则是申家的家宅———二十四院 ,占地面积约 3 万 m ,主要用于居住、接待贵客以及一些仓库 。 村中一条古街自村口引入 ,贯穿全村。古街南北走向 ,并随着古商道与商业的互助性发展而演变成一条商业街 ,并且最终成为清代中村的村落布局轴线。古街北端止于申家大院 ,这就导致申家在村中开设的店铺布局呈现沿街与顶端两种布局方式 ,最终形成了 T字形的排列。申家店铺所在院落的布局有两种:一种是院落本身正南正北朝向 ,而将临街一面的房屋设置为店铺的铺面 ,对外开放;另一种则是以垂直街道方向的空间轴线统领整个院落 ,多样的组合方式使得村落的空间布局更加灵活 ,更有效地利用了土地。 村中空间布局另一个特色的部分就是申家宅院,原由24个院落组成,由于建成年代久远加之时期一些人为的破坏,现存只有7座院落保留完好,但是从倒塌的墙垣和留存的基石仍可看出当年大院的规模和气魄。这二十四座院落分列于东西两条并列的轴线上,一条高差近4.5m的断坎将两条轴线自然分开。 申家大院
从十字街往东 ,首先步入的是二十四院西轴线。西轴线上分布5 个空间节点 ,分别是临街的店面院 ,过厅院 ,花园 ,宅院以及裙楼和窑洞。商家独有的宅院功能承载了以店面为中心的外向性功能模块和以花园为中心的内向性功能模块。西轴线的起点是十字街东北角临街的空间 ,这里并列地设置了两个前店后寝的宅院 ,分别是当铺和盐店铺 ,这当属商家宅院的一大特色。两个院子之间用巷道相连 ,虽为巷道却也是二十四院西轴线的起点 ,故在临街处建有门,既保障了院落的私密性,也为院落空间的功能增加了趣味性和相对的完整性。沿巷道向北则进入了商家宅院的又一特色空间“厅”院。厅房院是一个多向性空间 ,对内对外的流动性都很强。厅房的北边是小花园 ,也是内外空间的分界点由此向北则进入到后宅院。 由盐店院向东 ,在断坎上面的院落组成了二十四院东轴线东轴线上分布了 4 个空间节点 ,分别是三节楼 ,中庭院 ,东庭院以及东北角的两进牛棚院。东轴线承载的使用功能与西轴线相比较为单一 ,大多为不承担对外交流功能的宅寝。沿拔贡院前的小路向东爬上断坎 ,首先看到的就是三节楼院。这是一座一层窑洞再加两层楼房的三层门楼式建筑 ,也是申家大院里的制高点 ,起到了保家护院的作用。三节楼的西边一条小道直通后宅院 ,东面是中 ,东两组并列的庭院。中线庭院南起中庭下院 ,直接利用台地的侧面挖凿窑洞组成 ,地势较低。中庭下院正房窑洞的正中有一条导入型通道 ,连通其后的中庭院。中庭院也是现存整个大院里单体建筑形制最高的一进院落。中庭院之后为中庭后院 ,院子已毁 ,只留有基址可见。与中庭组院并列的东庭组院分别是东庭下院 ,东庭院和东庭后院。两院的空间布局基本一致 ,东庭组院每进院子的规模均大于中庭组院。东庭下院大门临十字街 ,东庭院建在台地上与中庭下院平齐。台地上的每进院子均开设旁门方便相互贯通。东庭组院的北面原建有两进牛棚院 ,是申家杂役圈养牲口的地方。整个东轴线连接了三大功能模块 ,防御 ,居住和。 多元化的要求使空间功能性质也具有多样性 ,但在众多空间特性要求的前提下 ,申家大院用简单而有序的组合方式解决了多重矛盾 ,充分体现出商家大院在规划设计之初对于空间处理手法的独到认识 ,同时也是晋商文化空间特征的一个优良典范。
山西冷吗
临汾天气与长治天气差异主要在于二者的气候有所不同:临汾市地处半干旱、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期,气温的特点是冬寒夏热。而长治属典型中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
临汾市气候:临汾市地处半干旱、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期。气温的特点是冬寒夏热。全市气候的主要特征是:冬季寒冷干燥,降雪稀少;春季干旱多风,秋季阴雨连绵;夏季酷热多暴雨,伏天旱雨交错。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748.4—2512.6小时,年平均气温9.0—12.9℃,降水量420.1—550.6毫米,无霜期127—280天。
长治气候:长治属典型中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年平均气温在4.9--10.4摄氐度之间,气候条件与避暑山庄承德相近。1月份最冷,平均最低气温为-6.9摄氐度;7月份最热,平均最高气温为22.5摄氐度。号称"无扇之城"。年日照时数2418-2616小时,一般年降水量在537.4-656.7毫米,7月最多,为132.2毫米,1月最少,为5.5毫米,年平均无霜期在156.8-181.9天,年平均风速为1.5-3.0米/秒之间。
山西冬天最低温度是多少,夏天最高温度是多少
山西冷。
根据气象数据,山西位于中国北方,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山西的冬季气温通常较低,尤其是在山区和高海拔地区,气温可能会更低。根据历史气温数据,山西的冬季平均气温通常在零下几度到零上几度之间。因此,可以说山西在冬季是相对较冷的地区。
山西十月份紫外线强吗
山西冬天最低温度是零下十几度左右,夏天最高温度是35~36度。
2012年由山西省旅游局举办的“我发现·晋善晋美”网络推广专题活动目前已经结束,通过公众网络投票,从60个山西重点旅游景区中评出的“美好印象山西十大景区”正式出炉,获得称号的景区分别是五台山、平遥古城、云冈石窟、晋祠、洪洞大槐树、壶口瀑布、雁门关、悬空寺、绵山、皇城相府。
“我发现·晋善晋美”网络专题活动是省旅游局2012年全面推广“晋善晋美”山西旅游品牌系列活动中的一个专题活动。本次活动共分全球网民票选“美好印象山西十大景区”等六个部分,以山西旅游数码港为平台,通过与新浪网等网络媒体的合作,发现并推荐山西旅游,宣传推广“晋善晋美”。
活动自2012年4月开始到2012年10月底结束,在历时近7个月的时间里,活动覆盖人群超过一亿人次,登录网站参与活动的网民人数达到170.8万人次。
长治市怎么样?
紫外线不强的!!就是天气干燥,早晚温差大,气温白天在15度左右,穿个秋衣裤, 据山西省气象台报告,10月份山西省气温偏低,降水量偏多。月内气温前期偏低,后期偏高;降水量集中分布在中、上旬,下旬全省基本无降水。从9月25日下午开始影响全省的连阴雨天气,一直持续至10月4日才告结束。9~12日和19日全省再现大范围降水天气,10日长治、临汾、阳泉、晋城有14个县(市)降了暴雨。
月平均气温4.1~13.3℃。除北部部分县(市)和中部的和顺低于7.0℃外,其余大部分县(市)7.0~12.0℃,运城市大部分县(市)和临汾气温12.1~13.3℃。与历年同期相比,大部分县(市)接近常年略偏低或偏低1℃,南部的古县、临猗、夏县、盐湖区偏低2℃。
月降水量大部分县(市)偏多。全省月降水量15~157mm,除大同县和阳高降水量不足20mm外,其余大部分县(市)降水量在20~mm之间,南部部分县(市)降水量在101~139mm之间,平陆降水量达157mm。与历年同期相比,除大同、忻州、吕梁的少数县(市)降水量偏少1~2成外,大部分县(市)偏多。其中:中部的东部地区和南部大部分县(市)偏多1~2倍。不用担心紫外线太强,祝你写生快乐
我是外地人,打算三月份到山西省沁县。想请问一下沁县三月份的气温大概是多少度?会不会很冷?
长治是一块风光优美的神奇宝地。
山高岭峻,挺拨雄伟,是长治风光的主要特色之一。古人称长治为上党,有“与天朋党”之说,苏东坡有诗曰“上党从来天下脊”,就极形象地点破了上党(长治)凌绝霄汉,傲视寰宇的雄阔气势。长治东有太行,西有太岳。位于沁源县西北的花坡,高达2453米,为境内太岳山的最高峰。位于黎城县西北与武乡县交界处的全榆洼顶,海拨2020米,是境内太行山的最高峰,其它山峰也多在海拨1500-2000米间。境内还有多处被河流切断的横谷,使连绵的山地忽然中断,刀削斧劈般的绝壁高达千米,层层排列的悬崖从谷底直达山巅,气势十分雄伟壮观。抗日战争时期,朱德总司令在转战太行山时写下的“雄峰壁立太行头,天险黄河一望收”的著名诗句,对太行山的雄伟奇峻作了绝妙的描述。
长治的自然风光不但雄奇,也很秀美。陈毅元帅在1944年1月偶过太行山,惊叹这里大自然的造化,写下《过太行山抒怀》:
太行山似海,波澜壮天地。山峡十九转,奇峰当面立。仰望天一线,俯视千仞壁。外线雾飘浮,内线云层积。山阳薄雾散,山阴白银雪密。溪流走山谷,千里赴无极。清漳映垂柳,灌概稻黍稷。园田村舍景,无与江南异。
烟雨弥漫,云雾缭绕的景色,相映于茂密的山林、葱郁的覆被之中,令人观之留连忘返;春天的山花烂漫,夏季的云遮雾罩,秋季的层林尽染,冬季的原驰蜡象,不仅奇绝壮丽,更是秀色可餐。
长治的山,除了雄奇和秀美之外,另一重要的特点是积淀着深厚的文化,中华民族的远古神话大都发端于此。长治县的天台山,是传说中“女娲补天”的地方,女娲在这里炼顽石补苍天,治洪水而平烈火,免生灵于涂炭;长治市郊区的百谷山和长子县的羊头山,相传中华民族的先祖炎帝曾在这里尝百草兴稼穑,制耒耜得嘉禾,教化于民,实现了人类历史上从游牧到定居,从渔猎到农耕的重大转折;长子县的发鸠山,是“精卫填海”的发源地;而传说中的神射手“羿”则在屯留县的老爷山上挽雕弓射九山,化枯焦为绿荫,救黎民于水火。至于宗教文化、战争遗址、关隘城堡,更是纷纭繁呈,斑斑驳驳,随处可见。
在雄伟秀丽的上党风光中,还有众多的峡谷、溶洞、瀑布和异景奇观。位于壶关县境内的太行山大峡谷,纵长达40多公里,谷深最高处达1000米,两侧峭壁陡立,险峻壮观;位于平顺县天脊山的天泉瀑布,一级落差326米,被誉为华夏第一高瀑;位于武乡县东南部的太行龙洞,是目前华北地区发现的最具南方溶洞特色的多层溶洞之一,就单层溶洞之景色齐全而言,观赏价值及考察价值属华北之首。平顺县的冰凌洞,悖于自然常规,冬暖而夏凉,其它如壶关紫团洞,黎城白云洞等,有的千姿百态,有的光怪陆离。
长治的山美,水也美。漳河、沁河二大河流均源出长治境内,还有许多水质优良的地下泉水,使长治成为华北地区相对的富水区之一。位于潞城市东北20公里的辛安泉域,是华北地区第二大泉域,域内共130多处泉水,其“响泉”一奇,闻声而涌,令人叹为观止。位于平顺县东北绝壁千仞之中的太行水乡,湖光山色,柳暗桃红;沿着浊漳源头顺流而下,还有漳泽湖、宝峰湖和太行龙湖三大水库,碧波荡漾,帆影鱼动,使长治不仅具有北方的阳刚之雄,也兼得了江南的阴柔之秀。
长治的雄山秀水,造就了这里独特的气候特征,长治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年平均气温在8.6--10.5摄氐度之间,气候条件与避暑山庄承德相近。1月份最冷,平均最低气温为-6.7摄氐度;7月份最热,平均最高气温为22.6摄氐度。号称“无扇之城”。年日照时数2418-2616小时,一般年降水量在537.4-656.7毫米,年平均无霜期在156.8-181.9天,年平均风速为1.5-3.0米/秒之间,自然环境十分优越。特别是城市主城区,东依森林面积约40平方公里的老顶山国家森林公园,西濒水域面积27平方公里和湿地面积10平方公里的漳泽湖风景区,仿佛两个吐新纳旧的“绿肺”,使城市的空气更加清新湿润,气候更加舒畅宜人,是避暑休闲的理想去处。
而今,闪着红色光辉的旧址和纪念地遍布全市,著名的有建于武乡县的八路军总部纪念馆,砖壁、王家峪八路军总部旧址和朱德总司令亲手种下的五星杨;有在全国最早建立的长治太行太岳烈士陵园;有武乡关家垴、长乐、潞城神头岭等抗日战场遗址和沁源围困战遗址;有黎城黄崖洞八路军兵工厂旧址,广志山八路军总部后方医院旧址;有屯留老爷山、长子北高庙、长治市北关桥等上党战役遗址。这一处处遗址和建筑,不但是历史的见证,也成为人们游览、观赏、缅怀历史和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和最佳场所。
沁县属于暖温带大陆性气候,三月份的气温在13--15℃,年平均气温8.9℃,全年无霜期167天,沁县城市区域内空气质量达以上天气达300天,年平均降雨量为606mm,是一个以种植业为主的典型农业县,也是全省的产粮大县之一,大部分地区农作物用二年三熟制。
晚上稍有点凉,带上秋衣和夹克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