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乾隆八年的夏天,中国历史上最热夏天,到底有多热?

2.乾隆八年夏天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被称为历史上最热夏天?

3.中国历史上最热的一年是哪一年?在什么地方?

4.乾隆八年的夏天号称“中国历史上最热夏天”!?到底热到什么程度?

5.历史上“最热的夏天”,气温超44,京师晒死万人,具体有何故事?

八几年的最高气温_08年最高温度

每年的夏天,都让人们叫苦不堪,尤其是中国的四大火炉城市,从空调房去到室外都需要巨大的勇气,炎热夏季,一句?热死个人了?都成了人们的口头禅。纵观中国历史,如果要选出一个?中国历史上这个夏天?,这一年一定是乾隆八年。

要知道古时候可没有现在的降暑设备,更没有因为人类破坏环境而导致的气候异常。那么这一年的夏日到底发生了什么?当时又热到了何种程度呢?

乾隆八年夏天气温

自中国气象局成立以来,中国有过两次极端高温纪录,1942年夏日华北地区出现的最高温度达到了42.6℃,1999年夏季华北地区再次出现的极端高温天气,温度直逼42.2℃,这是北京历史最高温度吗?

并不是,根据气象工作局的研究人员换算得知,乾隆八年的夏日,农历六月下旬,也就是这一年的7月25,高温达到了令人惊讶的44.4℃,这一数据要比近代高温天气要高出2℃左右。40多度的高温,让京城及畿南二十七州县出现了严重旱灾,这一年因高温天气死亡的人数达到了11,400人。

法国传教士生活报告

这种真的能够?热死人?的天气,在一位法国传教士寄往巴黎的生活报告中也有所体现。传教士在他的报告中这样描述当年的酷热景象:许多教徒都认为这是上天的惩罚,所以他们不断的在教堂进行祈祷忏悔,那些没有地方居住的贫民,还有一些肥胖的人都被热死在了大街上。

当然,尚处于鼎盛的清朝政府并没有置之不理,皇帝和大臣每天都在为这种炎热的天气召开研究会,并且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京城里的主要街道和城市的门洞,都能够看到在不断发放避暑药和冰块的士兵。然而,人类的力量与大自然相比是非常渺小的,记录中上万余人的死亡数据,令人感到害怕。

乾隆皇帝

这种酷暑并不止出现在了京城,《中国3000年气象记录总局》一书中明确记载,这年夏天的高温天气在整个华北地区蔓延开来。各个地方的地方志,都记录了这个?最炎热的夏天?。天津、河北、山西、河南等地的县志中,基本上都出现了?五月大旱?、?人多热死?这样的字眼。

乾隆虽然待在皇宫,空中也有古代的冰箱、冰块、冰扇等工具用来解暑,他同样也感受到了这个夏日的异常。古人多迷信,这种极端的高温天气,让乾隆觉得这是上天对他的一种警示,对此他接连下了几道谕旨,向朝廷迅速增加防暑措施。

消暑汤

五月二十九,下旨给刑犯减刑,罪行严重者,必须给他们添加凉席、冰汤、药饵;六月初一,再次下旨给京城九门拨款,并且在城南各处都备好冰水药物,以防中暑;六月初八,对于未曾有雨露的州县,缓至8月以后征税;六月初八,朝廷拨款赈灾。

从整个5月开始到11月,乾隆一道道抗暑赈灾的一直就没有停过,但是,用来解暑的冰水、冰块终究不过杯水车薪,更何况,乾隆的的一道道旨意惠及的,不过是京城一地罢了,更为庞大,人数更多的各地灾区,依然只能靠百姓硬抗,无数人在这样的灾荒年变得一贫如洗、甚至死亡。

乾隆八年的夏天,中国历史上最热夏天,到底有多热?

气象学上把日最高气温超过35℃的天气称为高温天气,如果连续多日气温持续在35℃以上,则将这种现象称之为“热浪”,古人把这种极端天气称为“热灾”,对人民生产生活造成极大影响。由于我国古代对于气温的记录相对较少,有详尽记载的气温描述多在明清两朝。

记载比较早的一次热浪灾害在宋朝时期出现。发生在公元1215年,南宋时期。热浪影响豫、苏、皖、湘等地区。旱情严重,受灾地区草木皆枯,泉水干涸。过于缺水带来的后果就是水比油贵,“斛水百钱,杯水数十钱”。劳动人民受旱情影响颗粒无收,又喝不起水,造成渴死者遍布原野。

南宋的热灾并不是最热的时候,据《清代气象记录》中记载,乾隆八年时,热灾遍布京、津、冀、晋、鲁等地区,甚至出现行人被热死于道中的情况。这次热灾同样带来了大面积的干旱,华北地区颗粒无收,又缺水严重,人民渴死热死者不可胜数。根据现在的气候专家测算,当时的最高气温达到了惊人的44.4℃,直到现在也没出现过这样的高温。

根据史料的统计,我国古代有记载的酷热时节共有19次。虽然古时没有气象预报一类的预警措施,但当高温天气出现时,统治者普遍采取减工休民的策略,告诫人们减少外出,并对受灾地区给予一定的补偿。有些统治者认为高温天气是上天的警示,因此自己会做一些减膳祈福的行动,有的还会大赦天下,以向上天祈求宽恕。

乾隆八年夏天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被称为历史上最热夏天?

根据历史记载乾隆八年的夏天是目前温度最高的一个夏天,据说温度高达44.4摄氏度。当时高温天气不仅仅只是在京城这一带,包括当时的天津,山西以及山东和河北这些地区都一样酷暑难耐。当时的乾隆皇帝也是从未经历过如此暴热的夏天,他还特意写了一首小诗来感叹这个夏天的炎热,乾隆皇帝写得《热》这首诗中就有一句,展转苦烦热,心在黔黎旁。连皇帝每天在皇宫都觉得在热中苦苦煎熬了,百姓更是难熬,历史记载当时热死的人竟然有一万一千多人,还有一些没有统计到的人口。这个夏天收割了数以万计的人的性命。

统治的前期,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到了最高峰,其繁荣程度也大大超过了包括汉唐在内的所有王朝。乾隆时期农业巨大发展,原因是因为,社会安定,中原清廷重视农业生产,奖励垦荒,减免赋税。可就在乾隆在位时期中国迎来历史上最热夏天,真的让我们也可以想象当没有空调,人们冷热都不能像现代一样借助产品来取得舒适,40几度的高温,百姓要生活,要劳作也不得不得在高温天气下暴晒,乾隆八年的六月份,因为天气太过炎热,水分都被蒸干了,没有水喝,大家渴都渴死了。家里面的家具用具什么锅碗瓢盆都滚烫异常,散热都只能靠饮水,在夜里也是闷热入睡都难。而且古代又不像现代一样,有防晒霜,空调防晒衣那些,再加上思想封建又热还要穿长长的包裹住全身,想想都感觉挺热的。所以当时热死上万人我觉得不夸张,也有考古学家证实了是真的,很庆幸自己生在了21世纪,拥有好的生活水平。

中国历史上最热的一年是哪一年?在什么地方?

在乾隆八年的时候,夏天发生了热灾,史称历史上最热的夏天,当时热死了很多人,根据专家的计算,平均温度达到了四十度以上,最高温度超过四十四度,而且这个记录到现在都没被打破。

在古代的时候也出现过很多极端的天气,比如明朝末年的时候小冰河时期,还有乾隆8年的时候号称中国最热的夏天,要在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按照标准的话,连续好几天达到35摄氏度以上高温状况,称之为热浪,属于是气象灾害,而古人们把它称为热灾,这种情况发生的频率还是很低的,在古代的中国一共出现过4个温暖期,还有4个寒冷期,他们都是经常交替出现的。

在明朝末年的时候迎来过小冰河时期,当时的整个中华大地都陷入了严寒当中,连人口都减了一半,后来清朝建立以后,小冰河时期才慢慢的结束,但是高温天气却又来了,在乾隆8年的时候,出现了极端高温天气,史称是历史上最热的夏天,很多地方都笼罩在高温酷暑下,路上还有很多热死的人,就连京城也有很多热死的。

在以前也发生过热灾,灾情很严重,草木枯竭,泉水也都枯了,因为天气很热,水的需求量大了,导致那个时候水的价格很贵,都快比油贵了,但是乾隆八年的夏天,是在路上都可以看到热死的人,就连老人都称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高温,热得难以忍受,很多人有的死在路上,有的死在家里,根据专家计算,当时的气温平均高于40度,最高的时候超过了44度,而且这个极端的温度记录一直还没有被打破?。

乾隆八年的夏天号称“中国历史上最热夏天”!?到底热到什么程度?

最热的夏天出现在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

从《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第三卷“清代气象记录(上)”中可以看到,这一年高温几乎涉及半个中国,北@京、天津、河北、山西等整个华北地区异常炎热,可以说是超级酷暑。

北@京:“六月丙辰(7月25日)京师威暑。”(《续东华录》)

天津:“五月苦热,土石皆焦,桅顶流金,人多热死。”(同治《续天津县志》)

河北高邑:“(五月廿八(7月19日)至六月初六日(7月26日)薰热难当,墙壁重阴亦炎如火灼,日中铅锡销化,人多渴死。”(民国《高邑县志》)

山西浮山:“夏五月大热,道路行人多有毙者,京师更甚,浮人在京贸易者亦有热毙者。”(乾隆《浮山县志》)

当时整个华北地区完全进入“烧烤模式”。《续东华录》中使用了“威暑”来记录当时的高温,天气热得像发了威要吃人的老虎,来势凶猛~

根据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古气候研究室主任、气候变化研究首席专家张德二的研究换算,1743年7月20至25日下午的气温值,均高于40℃。其中以7月25日的温度值最高,达到了惊人的44.4℃~

历史上“最热的夏天”,气温超44,京师晒死万人,具体有何故事?

1743年,乾隆八年,来京不久的苏禄国(今菲律宾地区)使臣受到了乾隆皇帝的特别照顾,礼部接到了传旨——“今年天气炎热,苏禄国使臣等在京,著礼部派官员加意照看,多给冰水及解暑药物,并遣医人不时看视。”

让人不禁要问:当时发生了什么?到底热到什么程度?

亘古绝今的高温天气

现代中国最早关于高温温度的准确记载,是在1942年6月的北京,出现了42.6℃的高温天气,乾隆八年的温度却远远超出了42.6℃。

根据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古气候研究室主任张德二研究:

在公元1743年7月20~25日的温值最高,平均值高于40℃,其中以25日的温值最高,达到了恐怖的44.4℃,地表温度更是近乎65℃。乾隆八年,也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热的夏天。

44.4℃的温度是什么概念呢?

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一年最高气温为39度,位处热带泰国全年平均温度是22℃~32℃。

可能大家对于数字上的温度没有实感,以前者塔克拉玛干沙漠的39℃为例,人的体温超过39°,就可以诊断为高热发烧,需要去医院急诊。

以热带国家泰国全年平均温度是22℃~32℃为例,泰国所见到的每一家店铺都有电力供应的冰柜,用来存放冰块,提供带冰块的冰水(冰块大概占一杯的一半),更没有所谓的保温杯,你找遍超市也没有,相反你可以看见沿路出售的各色电风扇。

清代乾隆掐丝珐琅冰箱

其次,极度炎热的天气还一直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乾隆八年的高温天气从当年的六月一直持续到第二年的五月,历时整整十一个月。而在五月,华北多地就已经报告有旱灾征兆,出现了树木被烤焦的现象。

极端炎热的天气

极端炎热的天气不是现代社会中让你出不了家门的憋屈,而是夺人性命的无形杀手。高达四十度的高温,杀伤的不止是树木,人类所要面临的考验更加严酷。

即便是现代的科技社会中,也屡屡可见高温天气致人死亡的案例,并且他们大多有着防护的工具与意识,1743年的中国农民却没有。

众所周知,地面是可以将热量储存起来的。这为地球上的生物存储了源源不断的能量,让生物圈自然发展。但万事万物是有限度的,一旦超过了某个界限,便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37℃以上,人体所消耗的能量和水分将会空前增加,与之相对应的是,依靠农业生产为基础的小农经济,在旱灾的打击下,无法有足以追赶消耗的产出。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是古人诗里一句悯农的话,却是1743年实实在在的恐怖景象写照。

整个灾区在高温中变成了一个大熔炉,从早到晚积聚的热量,又将为其不断添薪,人们不单要受到太阳的强烈直射,地上翻滚的热浪更是难以忍受。

在记载中,仅7月14~25日12天内,北京城近郊和城内就有11400人因为炎热而导致死亡。

以当时朝廷的统计来看,平均每天都要死近千人,而且这还仅仅是北京城地区,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如果官员处理不及时,肯定职位不保,所以这个统计肯定有不少水分,真实数据怕是更是让人细思极恐。

这些人中,还不包括因为高温丧失生计的人,为了生存,大量的灾民开始涌入附近的地区。这又为其他地区带来了极大的危机,灾民衣食住行,开始极大影响这些地区的民众,仅直隶地区有统计的灾民便有大约210万,至于其他地区更是不可胜计。

乾隆有效的赈灾

高温热浪的定义是引起人、动物以及植物不能适应环境的一种天气灾害,由此可见乾隆八年长达11个月的夏天到底出现了多么令人悚然的情况。

据我国气象局的规定:日最高气温≥35°C为高温日,连续3天以上的高温天气称为高温热浪。

乾隆八年,从六月一直持续到次年五月的高温热浪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热夏天”,发生的极端高温天气,热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程度。

但在乾隆处置下,将乾隆八年这次极端高温的损失降到了最小,这主要是出于以下两点:

第一,乾隆重视灾情,处置及时。早在给苏禄国使臣安排之前,乾隆就已经认识到了灾情的严重性,并且极度重视灾情的治理。六月,灾象初显,乾隆便要求做好赈灾准备工作,以期达到赈济效果。

在当月的二十五日上谕:“如此则先事绸缪,临期补救,于抚危济困之道斯为得宜,而闯阎实被其泽。”

七月,准备开赈,乾隆下令从各地调拨粮食,准备充足赈灾物资。命令漕运官员“再拨四十万石,于现拨十万石运完之后,即行接运”。

十一月,正式开始赈灾,自十一月起,至明年三月止。其中极贫的,赈五个月;次贫,赈四个月。

与此同时,刑部、吏部、工部和户部也接到了上谕:乾隆要求刑部加快办案速度,精简监牢数量,并为囚犯准备“席棚”与“冰汤药饵”;

要求吏部,暂缓官员考试诠选,全力赈灾;

着兵部赏发内帑银,广发给京城民众,用以“预备冰水药物,以防病暍”;

知会工部和户部指导地方赈灾工作,调拨相关资源与人力。

第二,地方应对有方,有效赈灾。好的政策与方针需要地方上具体的操作与实行,乾隆八年的赈灾工作也不例外。

在灾情刚开始的时候,受灾地区直隶的官员就召开会议,协商部署抗旱救灾工作,形成会议决议《会议办赈十四条》。

地方官员首先根据《会议办赈十四条》前往灾区,勘察灾情情况,建设图籍制度,分别极贫、次贫。为之后的赈灾工作有的放矢的展开,提供了基础。

其次,应乾隆授意与地方实际,中央为地方多次加拨赈米,减少或者减免受灾地区的应缴粮款,更让地方便宜行事,调用先前征收的粮款赈灾。

最后,地方上开凿了蓄水设施,提供禾苗借种,及时推动农民补种;从各地方返回流民,积极重建灾区,收拢人口,集中赈灾,将灾情的影响范围缩减到本地本区。

综上所述,这一场天灾之所以没有发展成为曝尸千里的惨剧,来自于中央与地方上有条不紊的协作与支持。不仅对灾情重视,而且形成了系统的赈灾安排,使得在调粮,放赈,重建上,有了显著的成效。

参考资料:

《清实录》《赈纪》

乾隆八年,气温骤然升高,不仅是北京城,天津、山西等地的温度也如此,乾隆皇帝在皇宫中,自然也感受到了这份酷热,他立即命朝廷官员给出一个说法。但是这种百年一见的反常天象,一时间根本查不出缘由,皇宫内陷入滚烫的热潮当中,京城的制冰师傅用硝石制冰,一批批冰块被送进宫。

乾隆的后宫也不安定,嫔妃们的衣着大多分为几层,在这样的天气下,很多妃子都热得昏了头。当宫外的冰块运进来之后,乾隆命人将冰块放入纳凉殿,妃子们直接将床搬到了此处,身上的酷热才得以缓解。

商铺的商人们全都闭门不出,躲在家里避免太阳的暴晒,一时之间,剩下的商铺寥寥无几。穷苦人家因为生计不得不出门劳作,但因为温度过热,且人的身体经过暴晒之后得不到水分的补充,无一例外都被活活热死了。劳作的农户面对暴晒的天气,以及庄子里的土地也是一筹莫展,官员们也只能待在衙门里不敢出门,一时间人心惶惶,可以说虽然没有混乱,但压抑的气氛很浓厚。

盛夏时期的大旱、高温炎热,必然带来一系列的影响,首当其冲的,就是缺水的问题了。在现代社会中,政府或者相关的组织,每年都会储蓄一定量的备用水、备用冰等资源,以备不时之需。但在古代,朝廷并不具备这样的危机意识,一些达官显贵的家中,只会在家中的冰窖里,储存下一些冰块。等到夏天的时候,这些冰块就能拿出来,起到降温的作用。

可是,等到发生大旱天气的时候,这些有限的冰块,并不能让他们度过整个炎热的夏天。乾隆八年,到了八九月份的时候,一些王公贵族的家里也逐渐开始出现断水的情况。不过,相比于普通的老百姓,王公贵族有着权势和钱财,在天灾之中,他们并不会受到很大的损失,还可以耗费重金买水买冰,普通的老百姓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平民百姓平时就很少会吃到冰块,而且平民的饮水,也都是从水井里,或者是江河中来的。在突然出现干旱高温、长期无雨、阳光暴晒的情况下,大量水分蒸发,河水、水井的水位都会降低。甚至,有些荒野上的河水露出了河床,严重的时候,还会出现水井枯竭、河流枯竭的状况。据悉乾隆八年时,很多地方的井水,都已经干涸,百姓身边的水资源严重短缺。

随着干旱,温度越来越高,原本就缺水的难民,更是因为脱水而休克,整个京师都变成了一片地狱。老百姓们因为缺少生活用水而难以存活,就更别说是地里的庄稼了。炎热干旱的天气,使得稻田因为缺少水源的灌溉而龟裂,稻苗也在难以成长、结果。甚至于,在炙热的太阳光的照射下,许多稻苗都被晒枯萎了,农民们一年的所有努力都白费了。

因为没有收成,农民们交不上赋税,自己家里也没有了粮食,许多的地方都出现了大量的难民。能否妥善地处理好这些难民,是考验一个朝廷能否赢得民心、能否继续实施统治的很重要因素。乾隆和朝廷的大臣非常重视这些难民的,这一年里,乾隆下令让户部给下发了数以千计的赈灾银两,也派出了许多钦差大臣到灾区赈灾,通过迁移灾民、设立赈灾粥蓬等方式,帮助百姓们度过难关。

不久后,乾隆皇帝再度下令,在许多地区建立难民避难所,发放救灾物资。乾隆让礼部准备了解暑的冰水和药物,这些东西都是用来治病的。也就是说,在炎热的天气下,有些人会生病,但是这并不是最糟糕的。最糟糕的是,在这个世界上,中暑的人数实在是太多了,很容易造成灾难。

城门处增设降暑点,大量发放降暑的物资,这场炎热带来的是对大清赈灾机器的一种考验。总体来讲,从细节到大局,乾隆和官员们把控得都还是非常好的。为了解决直隶地区的灾荒,清政府拨款一百一十万两,粮食一百一十万石,用以接济帮助灾民,办事的官员都设置了两百余位,可见形势已经是非常严峻的了。

大清的户部银库,据后世记载,顶峰时期也才存银一千一百万两,这也意味着,当时的天下旱灾足以把整个朝廷储备吸干。所幸的是,清朝是封建王朝的巅峰,也是农耕社会的巅峰。

比起一味赈灾,清朝廷更注重恢复来年的生产,于是官府给出了诸多的经济复苏方案,赈济救农业。在粮食上,清政府给予“无息贷款”,让心态崩溃的农民重拾希望继续栽种。另一方面,吸纳更多的劳动力以工代赈,让社会回到正轨,这场灾难才算是过去。根据当时在大清境内活动的法国传教士记录,这年(乾隆八年)夏天的平均气温达到了惊人的40℃,最高气温更是高达44.4℃。

由此可见,在大自然的面前,人类是渺小的。在高温、缺水、饥饿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当时大约有上万人失去了生命。其实,当时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干旱,并非是因为天谴,而是因为一场全球气候剧变。现在的人类社会,很多时候都会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温度升高,我们也要提高警惕。人类的历史就像是一场与灾难作斗争的历史,我们在苦难中学会了提高,只是为了不让悲剧重演。